战斗不止 奋斗不息

雅安日报/北纬网

2019-10-17



  幸福灯笼挂起来

  

从2014年起,国务院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扶贫开发的高度重视。

  

光阴似箭。从2014年开展精准识别,到2015年脱贫攻坚全面打响,再到2018年261个贫困村、9.4万贫困人口全部退出贫困序列,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2%,雅安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但这仅是序章。由新年伊始为起点,面对2019年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带来的新挑战,雅安立足切实巩固脱贫成效,以“十大行动”和17个脱贫攻坚专项为抓手,再次吹响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号角。


  

金秋十月,春华秋实。

  

更多脱贫实效已然呈现:截至目前,今年155个扶贫专项项目已开工142个,开工率91.61%;计划投资13.46亿元,已完成投资9.56亿元,投资完成率为70.97%。与此同时,44户249名凉山自发搬迁贫困户也将如期脱贫,我市脱贫攻坚再夺新的成效。




  足不出村就能获得优质医疗服务

  

第一篇

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10月15日,我省2019年社会扶贫工作推进暨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召开。我市3名个人和1个集体,与全省100名个人和50个单位一同接受表彰,分别获得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在这里,让我们共同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是:汉源县前域乡前锋村第一书记代成勇,荥经县塔山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姚清国,石棉县永和乡大林村四组组长熊德刚,以及作为集体获奖的名山区解放乡人民政府。

  

汉源县前域乡前锋村第一书记代成勇:

六载扶贫攻坚路

守得云开见月明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贫果树瘦,喝水靠天漏”是代成勇到汉源县前域乡前锋村任驻村扶贫干部当日,总结出的顺口溜。

  

顺口溜朗朗上口,但呈现出的却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窘境。暗暗下定决心,他自此在这里扎下根,一干就是六年。

  

首要难题是重鼓群众发展信心。早在2013年,前锋村就种下约1000亩大樱桃。但因缺水缺技术,果树长势远低正常水平,加之尚未投产,村民后续发展信心严重不足。

  

怎么办、怎么干?与村组干部们一起走村入户,化解村民心头疑虑,并在当年即带动新发展大樱桃500亩。

  

开弓没有回头箭,紧随脱贫攻坚全面打响。代成勇多方联系争取,于2016年至2017年,先后实施多项人畜饮水工程项目:新建饮水提灌站1个,解决清洁安全饮水有无问题;整修、扩建、新建6个生产用水蓄水池,每个蓄水量均达3000立方米。

  

同时,通过配套提升,使生产用水蓄水池全部达到安全饮用水标准,并新建维修农业用水蓄水池200余口。从此,这项困扰当地村民的难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同步实施的,还有基础配套。新建2.7公里产业路,硬化1.8公里产业路,挖通2公里产业毛路,并相继实现全村通组路、联户路、田间作业道全硬化。

  

1500亩大樱桃果林先后套种花椒、苹果,实现有限面积下生产能力大提升。

  

面对依然艰巨的任务,即将满60岁的代成勇,已初步确定明年工作思路:争取完成新挖2公里通组毛路全硬化,并完成剩余农户入户路硬化,彻底实现通村路、通组路、产业路、联户路全硬化全覆盖。


  

石棉县永和乡大林村四组组长熊德刚:

脱贫有智慧

致富要创新

  

10月13日,石棉县永和乡大林村,蓝天白云、绿意绵绵。

  

漫步在其间平坦的通村通组路上,两侧农家小院里花盆中栽种的各色盆景,不时映入眼帘。“都是用石斛、白芨、桔梗、重楼等制作的。”村民熊宗军说,这是大林村正蓬勃发展的新型庭院经济,仅他一户每年就可增收2万多元。

  

相距不远处,大林村四组组长熊德刚正坐在自家院坝里忙碌着修建中药材盆栽。他热情地为记者泡上一杯白芨花茶,“白芨花茶养胃,我每年都要做十几斤,销路好得很。”熊德刚说。

  

今年50岁的熊德刚,1991年开始种植兰花,1993年种植中药材,并在2014年牵头成立了永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形式开展中药材家庭种植。

  

2016年,他发现样式新颖的小盆栽很受城里人喜爱。由此启发,熊德刚借力石棉县鼓励发展“庭院经济”产业,开始探索中药材盆栽技术。

  

靠着种兰花积累的经验,熊德刚很快将石斛树根、桩头变成了漂亮盆景。“平时卖10元的石斛,做成盆景后能卖200元以上。”熊德刚说,既做到了可食用、可观赏,也提高了收入。

  

2017年,通过部门支持一部分,社员自筹一部分,熊德刚建起了一个现代化、标准化的中药材育种大棚。

  

以此为引领,大林村中药材产业迅速发展,种植面积已增加至220余亩,而在2014年时,该村中药材种植面积仅有约5亩。

  

“贫困户是重点帮助对象,我是组长,有义务带领大家一起富。”2018年,包括熊宗军在内的该组13户村民,即依托熊德刚提供的种苗和栽培技术,摘掉穷帽。下一步,熊德刚准备带领村民改变单一种植模式,让更多人早日增收致富奔康。




  文化扶贫鼓信心



  美丽幸福的汉源县乌斯河镇马托村



  就业扶贫巩固脱贫增收成效

  

荥经县塔山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姚清国:

用行动帮扶群众

以实效回馈社会

  

10月12日,荥经县民建彝族乡大坪村,绵延连片的茶园里,十多位彝族村民穿梭其间,为即将进入冬管的茶园修枝、施肥。

  

“从搬到荥经后,我就一直依靠茶园生活,非常感谢企业给予的务工岗位。”一位彝族村民说,他每年仅此就可稳增收几千元。 

  

彝族群众所说企业,即为由原荥经县国营塔子山茶厂改制而来的——荥经县塔山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负责人,正是姚清国。

  

也正是从那年起,陆续有彝族群众从市外自发搬迁至此。初时,主要耕种废弃荒地,居住环境简陋,年收入往往只能解决温饱,距致富奔康还有很大差距。 

  

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姚清国不仅主动聘请他们管理茶园,免费提供职工宿舍和用水用电,甚至还为他们购买了新型农村医疗保险。

  

为帮助彝族群众自力更生,姚清国还制定了系列帮扶计划:派专人开展茶园管理技术培训,鼓励承包茶园,并按保护价回收鲜叶,统一加工销售,进一步增加了彝族群众收入。同时,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支持下,从最初单纯资助彝族小孩上学,转为积极筹办学校,并最终在塔子山茶叶基地建成彝汉双语学校。 

  

发生在2013年的一件事,让当地彝族群众感激至今。“4·20”芦山强烈地震中,大坪村彝族同胞住房遭到不同程度损坏。灾后重建起,姚清国即无偿提供公司200多亩地,为彝族群众早日搬进新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走进村民李木支波家,崭新住房里,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李木支波说,这份功劳有姚清国一份。

  

通过姚清国善心传递和积极帮扶,当地已有两代彝族同胞上千人幸福居住于此。而姚清国先后获得多项殊荣: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农村人才示范岗”,2016年被评为“川商扶贫优秀个人”。

  

名山区解放乡人民政府:

以党建聚民心


以发展聚人心

  

10月14日晨,名山区解放乡高岗村。村民吴思玉吃完早饭后,便开始分类生活垃圾:剩饭菜喂猪,玉米芯倒入化粪池用于回田;塑料包装则集中装在一个袋里,只等清运车前来拉走。吴思玉说,由此产出的有机肥,还不够自家4亩茶园用。

  

与此相映衬的,是整个村里没有一个垃圾池,甚至闻不到垃圾产生的异味。高岗村是怎样做到的?按“四好村”建设要求,以帮扶高岗村20户贫困户为切入点,带动更多村民参与,进而实现农村环境有效治理。

  

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起,该乡以高岗村为试点,以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养成好习惯、好风气为切入点,狠抓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借力脱贫实效,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大宣传,引导群众“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自觉筹资、定时清运”,进而形成“户分类、村收集、乡清运、区处理”模式。

  

这只是缩影。更多探索实践同样思路清晰。

  

——在脱贫攻坚中培养为民情怀。把脱贫攻坚作为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主战场,根据解放乡特有树种银木树“木质通红、质地坚硬、常年青绿”特质,以“心红、志坚、常青”为银木精神,引领全乡党员、干部、群众像银木树一样红心向党、信念坚定、永葆初心。

  

——在脱贫攻坚中建成文化村落。根据贫困村瓦子村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实情,确定以“传承自强不息精神,建设文化村落”为该村发展思路。

  

——在脱贫攻坚中见证乡村振兴。依托名山区百公里百万亩茶产业生态旅游环线贯穿全乡机遇,持续发挥本地茶叶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争取项目资金建设“三中心、两广场、一基地”。以立足实现一产三产融合发展成立的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为例,仅去年就带动新建民宿茶家乐15家,有力促进了村民稳定收入。



  扶贫技术入乡入村带来新希望

  

第二篇

社会各界在行动

  

脱贫攻坚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广泛全面参与。

 

由此,脱贫攻坚全面打响四年多来,我市持续深挖社会各界助力脱贫攻坚潜力,逐步形成了全社会总动员、全社会齐参与的良好氛围。

  

送项目  助力脱贫又增收

  

交通建设扶贫专项,是我市2019年脱贫攻坚17个扶贫专项之一。“这是该专项从2016年起,连续第四年入选我市的扶贫专项计划。”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一条条平坦大道已打通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瓶颈,在城乡间形成了以国省干道为动脉,县乡道路为分支,村组公路为“毛细血管”的完善交通路网。

  

14日中午12时,宝兴县穆坪镇苟山村。虽距儿子回乡探亲到家还有约1小时,但郑还清已早早站在家门外路边,翘首以盼。“现在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应该比过去快不少!”让郑还清如此笃定的,是他脚下平坦畅通的通组路。

  

道路畅通那年,作为残疾贫困户的郑还清,一次就认购了4亩藤椒苗。一时间,更多村民紧随其后,在截至当年6月就新发展178.8亩藤椒。如今,刚种下时只有约15厘米高的藤椒,已长到1米多高。“明年初投产,今年挂的藤椒我尝过,味道香、麻得很!”郑还清说。

  

从2015年起至今,苟山村的路连续实现了三次巨变,如今村组道路相通。村党支部书记苟兴利说,截至2107年底,苟山村所有贫困人口全部退出贫困序列。

  

名山区解放乡瓦子村,一个同样曾因交通滞后,严重制约发展的贫困村。2017年7月,一条全长约9公里的道路新改建工程,在这里穿村而过,并在2018年上半年如期完工。

  

自2016年以来,我市已累计实现投资13.8亿元,先后建设农村公路1117公里;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122公里,建设桥梁4座,并整治修复路面181公里,实现了全市贫困村100%通硬化路。



  扶贫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提供精准帮扶



  芦山县龙门镇红星村村民杨家顺通过帮扶,以养兔实现脱贫增收

  

促就业   携手迈上增收路

  

14日清晨5时许,石棉县新民乡双坪村,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中时,王友国和妻子已披衣起床,前往自家的良友纯粮酒厂,开始新一天忙碌。

  

王友国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右手残疾的他,也曾为如何脱贫增收而烦恼。转机出现在2016年,得知王友国想以酿酒为产业,却苦于缺资金建厂,石棉县就业局主动出击,并在多方联系后为其争取到4万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当年4月,酒厂建成投产。随着品质不断提升,王友国的酒厂渐渐有了名气。“最高能卖到60元/公斤,年收入有近30万元。”

  

脱贫不忘感恩。生活好起来后的王友国,没有忘记村里乡亲,每年均吸纳困难村民到厂务工,月聘请人次不少于10人。“今天的好日子,是党和政府给的,我一辈子都会记住!”

  

这只是脱贫攻坚以来,我市持续深入实施就业扶贫行动的缩影。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已开展就业扶贫大型专场招聘会51场,送岗位信息下乡115场,共提供工作岗位5万余个;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各项就业技能培训1639人。其中,开设“扶贫专班”16期665人,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安置2222人。



  打通村组公路“毛细血管”,助力脱贫攻坚



  产业扶贫下蓬勃发展的石棉黄果柑产业

  

送支持   企业帮扶助发展

  

“山高路远,几乎见不到楼房,甚至还有群众以篱笆房为居所;虽以勤劳解决温饱,却不足以过上好日子。”这是荥经县民建彝族乡金鱼村,昔日基本状态。

  

2015年,随着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四川雅化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化集团)积极响应“万企帮万村”行动,加入到联系帮扶金鱼村的行列中。

  

立足困难找出路,雅化集团在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后,将优化茶产业发展作为该村精准扶贫突破口。

  

第一步即为大手笔。在雅化集团出资20万元,及其余联系帮扶单位共同努力下,一座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茶厂,在2016年9月建成投产,取名金雅茶厂。

  

10月15日,茶厂加工车间内,制茶师秦姚洲正一边炒茶,一边向身旁村民讲解要领。秦姚洲今年22岁。早在茶厂建成前,村里就组织他们外出学技术。凭着过硬本领,他最终成为该厂最年轻的制茶师。

  

此后,靠着这门新手艺秦姚洲在茶厂务工,并在2017年成功摘掉穷帽。

  

相似场景,也出现在荥经县烈太乡虎岗村。“2017年3月投产时,我们就采用销售捐赠、定期捐赠、投资收益、入股分红、聘用务工等方式,持续开展帮扶。”牛背清泉有限公司负责人丁泽明说,每销售1瓶水、1桶水,即捐赠0.01元和0.1元;按约定入股许可及比例,村民出资参与该企业经营,前三年分红比例以8%、9%、10%方式逐年递增;每年固定捐赠不低于1万元等,每一项都为虎岗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从2015年至今,全市共有309家民营企业、商会结对帮扶贫困村317个,实现民营企业与贫困村帮扶签约全覆盖;全市民营企业累计投入产业帮扶资金6555.111万元,帮扶人数16947人。同时,累计投入就业帮扶资金2379.23万元、公益帮扶资金1091.39万元、技能帮扶资金57万元。

  

雅安日报/北纬网首席记者 孙振宇 市扶贫开发局供图


编辑:夏天

0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