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者小档案:
今年53岁的王泽梅有3个身份——天全县始阳镇瓦坪村人、瓦坪村驻村农技员、瓦坪村包村干部。2017年至今,她亲历并见证了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发展给瓦坪村带来的变化。
瓦坪村曾是天全县3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全村户籍人口670人,拥有耕地仅400余亩。因长期无规模化特色产业支撑,村中青壮年大量流失,在2015年脱贫攻坚全面启动前的人口摸底中,长期居住人口仅270余人。
近日,满载着县级联系帮扶单位送给脱贫户的慰问品,王泽梅和瓦坪村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副书记同车来到村里。“谢谢政府的关心,这几年有了产业,日子更有盼头了!”前来领取慰问品的一名脱贫村民说道。
王泽梅(右)帮脱贫村民整理慰问品
见证观念之变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作为瓦坪村第二任驻村农技员,王泽梅于2017年6月到瓦坪村任职当天,曾听村干部徐永红讲过一件事。
2015年下半年,瓦坪村计划借力天全竹笋名气,增加刺笆竹种植面积。“价格不高还麻烦,不如打工来得快!”“只种笋子能吃饱饭?”各村民小组户长会反馈的信息,让瓦坪村关于脱贫产业的首次尝试,尚未开始就宣告结束。
事后分析,关键症结有2个:长期无特色产业,村民发展观念滞后;当年竹笋不到2元/公斤,发展计划考虑不周。
2017年,瓦坪村再次召开各村民小组户长会。
“村民当时的声音主要有3种!”王泽梅说,其中,“免费给种苗就种”“有资金支持就种”的,占大部分,“只要有配套政策,自己投一部分钱也要发展”的,只占少数。
观念无法在短期内转变。结合脱贫攻坚给予每个贫困村的5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基金,瓦坪村在市县两级帮扶单位支持下,于当年采用免费发放种苗的方式,种下了261亩脆红李。
此后,越来越多脆红李市场行情、发展前景的信息,通过驻村工作队宣传、网络、口口相传等各种渠道,让更多村民知晓。不少村民渐渐转变观念。
2018年春耕结束,全村再新增脆红李225亩。“全是村民自己掏腰包采购的!”王泽梅说。
同年发生的另一件事,也可见证村民发展观念的转变。
当年一次外出学习中,王泽梅将看到的“套袋拉枝优化脆红李树形”技术,采用图片和文字方式现场传回,供村民学习。一个星期学习归来,她惊讶地发现,村民早已将这项技术广泛使用。
“杨明玉、董元华、徐光庭、王泽军,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也年近五旬。”王泽梅口中的这些村民,如今都成了种植脆红李的“土专家”。
见证发展之变
从单一发展到产业更丰富
与脆红李产业同时发展的,还有生猪养殖和藤椒种植产业。
“我家不仅有脆红李,还有养猪场,去年存栏猪最多时有100余头,纯收入达20余万元!”谈起产业增收致富,正给猪群喂食的村民王泽军笑得合不拢嘴。
100余头猪的规模,在2017年王泽梅到瓦坪村任职时,属该村单户生猪养殖规模最大数。
这样的养殖户在当时的瓦坪村仅有4户,且存在猪种老化严重问题。“品种老化的最大问题,就是产仔率虽然高,但存活率相对较低!”王泽梅说。
更换更优猪种成为唯一选择。而有了前期发展脆红李村民观念转变打下的基础,这次王泽梅牵头实施的换种计划开展得颇为顺利,仅用数月就基本完成。
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2018年下半年,猪价大幅上涨,提前做好准备的瓦坪村生猪养殖产业由此进入发展快车道。
至去年底,原瓦坪村5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已增加至8户,单户最大存栏量(大小猪)达到1200余头;如算上已合并至该村的始阳镇原大窝村,全村存栏生猪至少上万头。
如今,瓦坪村成为天全数一数二的生猪养殖大村。
其中,让王泽梅印象最深刻的,是该村27岁的村民许文基。去年9月,许文基辞去每月5000多元的稳定工作,从成都返乡创业。就在采访当天上午,他喂养的母猪顺利产下第一窝仔猪,共计8头。
相似见证举不胜举:至去年底,瓦坪村100余亩零散发展的刺笆竹增加至1000余亩;至今年初,关于扩大藤椒种植规模的意愿统计达到300亩,远超预期100亩……
“等始新路(天全县始阳镇至新华乡)建好通车,我还准备发展民宿,位置都选好了!”
“那时候,村里脆红李、藤椒投产,游客来了有吃的、耍的,还有买的,大家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村口偶然相遇,王泽梅和村民徐文基畅谈起未来的幸福生活。
作者:孙振宇
编辑:邵也蘋
审稿:程普 高菲菲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