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从芦山县大川镇小河村到如今的芦阳街道仁加村,第一书记李浦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场,始终不畏艰辛、冲锋在前,体现“第一书记”的责任担当,诠释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担任第一书记的几年间,一项项计划有条不紊推进,一个个设想变成现实,李浦俯下身子,走田间,爬山头,寻穷根,找出路。群众看到的是一位第一书记的“靠谱”事业,是一位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
李浦(右)入户走访群众
打好硬仗
成为群众口中的靠谱书记
小河村是距离芦山县城最远的一个村。2019年8月18日,李浦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初到岗位的他,便遇上芦山县普降百年一遇的大暴雨。
连续三天的暴雨冲毁了道路、农房,冲走了即将丰收的药材。来不及多想,李浦迅速投身到抗洪救灾一线,每天步行15公里,来回巡查灾情,帮助群众生产自救,一天休息时间不足4小时。连续奋战三天三夜,李浦和干部、群众最大程度降低了灾害带来的损失。
还没来得及走访,李浦便与当地群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小河村有4户农户房屋需异地重建。李浦作为第一书记,从选址、用砂到房屋开建,他每天都在灾后恢复建设一线忙碌,目的是让受灾群众能尽早搬新家。他也因此成为群众口中的“靠浦”书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李浦放弃春节休假第一时间赶回村上,迅即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连续31天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第一线。
为了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李浦带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主动作为,全覆盖排查全村574户2098人,脚步遍布小河村各个角落。担任疫情宣传员,当好群众生活物资的“代购员”,吃住在出村通道口防控服务点……李浦和干部、群众又一起打赢了一场硬仗。
在小河村担任第一书记近两年里,在李浦带动下,全村4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中药材110亩,养猪养羊980头;小河村村集体经济由最初的1.5万元增长到6.8万元;同时,积极争取灾后重建资金2000万元,完成大河路的重建和小河村防洪堤修复项目。
谋划产业
带领群众探索乡村振兴模式
2021年7月,由于组织轮换,李浦从小河村调整到芦阳街道仁加村担任第一书记。换了“战场”,李浦仍然是群众口中的“靠浦”书记。
如何引领群众走上致富路,提高群众的稳定收入,彻底摆脱贫困?这个问题是李浦到仁加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经过走访了解,李浦在笔记本中记下了工作思路:建立机制防止返贫,基础设施再完善,利用红色资源建设教育基地,产业发展再提高。
刚到仁加村,李浦的压力还是比较大。“之前只是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而现在是要把整个农村建设好。”
仁加村该以什么为发展抓手?如何凝聚仁加村干部群众把村子建设好?这是李浦到村后的思考重点。
仁加村拥有红色历史资源,如何将其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全面提升环境和内涵,更好发挥红色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走访及深入了解,李浦和驻村工作队看中了这里的红色旅游资源,准备和驻村工作队一起大干一场。
为了进一步提高村里红色产业知名度,仁加村坚持红色文化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积极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带动红色旅游发展。
2021年,李浦和驻村工作队积极对接该县文旅专班,争取到项目资金50万元,用于石家沟红军总司令部旧址保护和提升打造工作,目前项目已经完成。同时,争取爱心企业捐赠资金2万元,对红军总司令部旧址道路两旁进行人居环境提升,新建红色标识标牌10处、栽种绿化竹300棵,营造出良好的红色氛围。
做好红色文化项目建设的同时,仁加村依托生态旅游环线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种植业。在原同盟村租赁土地100亩,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合作模式,引进羊肚菌种植,解决当地村民增收和就业。2021年,李浦和驻村工作队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产业发展资金200万元,用于仁加村产业发展及产业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打造精品旅游环线。
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方面,仁加村采取“先租后入股”的形式与芦山县绿丰农贸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投资协议,将300平方米冷藏库租赁,年预期收入10万元。同时将“七里山养猪场”通过“公建民营”的方式租赁,年租金12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也减少了生猪代养模式的市场风险。
“租赁的100亩土地,3月卖完羊肚菌,现在栽种上了西瓜,预计6月把西瓜卖完,9月就可以种辣椒;再加上生猪代养场、冷藏库,预计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30万元。”李浦笑着算起了经济账。
如今,在李浦的带领下,仁加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循环产业+红色旅游”的乡村振兴模式。
“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李浦正带领干部群众将这句话从蓝图变成现实。
雅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雨莎
编辑:王茜
审稿:程普 高菲菲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