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机制破难题 文明乡风“沁”人心——石棉县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有效促进民族团结

雅安日报

2022-06-13

近日,石棉县印发《石棉县推进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要求:“以整治高额彩礼、频繁随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问题为重点,以制定执行村(居)民公约为抓手,紧紧抓住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村民代表和乡贤等关键少数,推动形成彩礼适度、仪式简单、办事节俭、主客欢喜的文明新风。”


一直以来,石棉县都将移风易俗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把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纳入推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如今,文明乡风的种子已在石棉群众心中生根发芽,移风易俗工作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多措并举 

推进移风易俗


6月的石棉县美罗镇,早已沉浸在枇杷丰收的喜悦中。走进该镇三明村,除了果农们采摘枇杷的忙碌身影,村内干净整洁的道路、绿树成荫的环境和文明守礼的氛围都让人眼前一亮。


三明村的文明新风由何处“吹来”?要探知这个问题的答案,那还与该村积极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等有关。


“以前,村里婚丧嫁娶的传统就是要大操大办,存在铺张浪费的情况,加之赶人情礼负担重,无形中更增加了家庭经济压力。”该村村民张洪斌说,自从村上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后,村里的环境和秩序就越来越好。


去年3月,三明村积极响应号召成立红白理事会后,便将该村干部和村上德高望重的人纳入其中,成为理事会成员。从那以后,但凡村里谁家有婚丧嫁娶的大事,都要向红白理事会报备,理事会结合“善治”乡村的要求,让村民在告知书中签字,时间一长,大家都从中得到了实惠。


而这一形式,也成为该县推进乡村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的具体举措。


早在2019年11月,石棉县便被民政部评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优秀案例”,在其积极将殡葬改革贯彻落实到实处的过程中,移风易俗的新风也早已拂遍了棉城大地。


该县按照“节地生态、政策惠民、分类处置、全域改革”的思路,用“真心实意、真抓实干、真金白银”的工作精神,依法有序推进殡葬综合改革,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在此期间,涌现出了张登芳等移风易俗的代表,也极大提高了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美罗镇的一名退休教师杨天云,还创作了诗歌《天堂绿色通道》,以此讴歌殡葬改革工作,并积极成为殡葬改革的“践行者”和“宣传员”,影响带动更多人转变思想观念,支持殡葬改革。


同样,石棉县彝文化研究会还发出倡议书,号召全县广大彝族同胞婚姻自由、节俭操办,恪守孝道、丧事简办,积极协调、维护稳定,告别陋习、维护环境。


得益于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石棉县从集镇到乡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的社会风尚愈发浓厚,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多效发力 

文明新风扑面来


近期,石棉县又将继续在移风易俗上发力,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精神风貌。


目前,石棉县已组建12支少数民族语言宣传小分队,紧盯人口聚集点、重要时间节点、少数民族重点地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为核心,利用藏汉、彝汉双语开展移风易俗宣讲,发放倡议书。


同时,依托高清数字电影放映阵地,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公益电影展映,以及充分利用LED、道旗、出租车顶灯等载体广泛宣传。截至目前,张贴移风易俗宣传漫画310余份、播放宣传标语2480余条次,设置道旗20余幅、发放倡议书45000余份。


不仅如此,该县还积极召开移风易俗工作专题会、推进会,对全县移风易俗工作进行详细部署。


通过印发《石棉县移风易俗征求意见的通知》《石棉县推进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工作方案》《关于全县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的通知》,高站位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通过召开干部职工会、座谈会、院坝会、户长会等,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征集意见,采取党支部提议、村(居)民委员会研究、户长会讨论表决的方式,引导村民制定《抵制高额彩礼铺张浪费村(居)民公约》,签订承诺书。截至目前,召开意见征集会议330余次,向27300余人发放征求意见表23100余份,收集意见建议130余条。


为了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石棉县还把整治高额彩礼、铺张浪费,推动移风易俗、促进文明乡风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探索建立移风易俗“道德银行”“文明积分”等奖励制度,定期通报红白喜事举办情况,对违反村(居)民公约和有关规定的及时作出处理,确保移风易俗工作不是“一阵风”,绝非“走过场”。 


雅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丹

编辑:高菲菲

审稿:程普 唐砚玉

0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