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防治知识科普

雅安日报

2022-08-03

在山区由于暴雨、冰雪强烈消融或冰湖溃决,使山谷中积存的松散岩土体向下游开阔地倾泻的一种突发性洪流,又称山洪泥流。泥石流中固体物质的体积含量一般超过15%,最多可达70%~80%,是碎屑与水组成的高容重两相混合流体。泥石流具有爆发突然,历时短暂,冲击力大等特点,往往直接危害着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泥石流的

形成条件和结构


泥石流形成需具备3个基本条件:沟谷斜坡地带分布有大量的松散堆积物;沟谷中具有陡峻的谷坡地形和较大的纵坡,有利于松散堆积物与水流汇集,并使之迅速下泻;沟谷上、中游必须有充沛的急(剧)水源,如暴雨、冰湖溃决,并因地形陡峻可产生强大的水动力。


泥石流多分布在断裂或褶皱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率高、烈度强,岩体风化破碎,植被不良、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在干旱多年的暴雨季节,或高山冰川与积雪强烈消融时期最易发生。


目前有些地区的泥石流,并非完全由自然条件所造成,而与人类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如不正确的开挖边坡、毁林开荒、劈山造田、人工爆破和开矿弃渣等,破坏了地表原有的结构和平衡,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产生大面积的崩塌和滑坡,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固体物质的来源。


典型的泥石流一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形成区,大多为高山环抱的扇状山间凹地,植被不良、岩土体疏松,滑坡、崩塌发育。沟通区,位于沟谷中游地段,往往呈峡谷地形,纵坡大,长度一般较形成区为短。堆积区,位于沟谷出口处,地形开阔,纵坡平缓,流速骤减,形成大小扇形、锥形及高低不平的垄岗地形。


泥石流的分类


根据泥石流形成的诱发原因,可分为冰川型泥石流,暴雨型泥石流,融雪型泥石流,暴雨—融雪型泥石流,地震型泥石流,火山喷发型泥石流。根据泥石流的物质结构与流态特征,又可分为紊流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和层流性泥石流(黏性泥石流)。前者主要由水与沙、碎石和砾石所组成,黏土成分少,水起搬运介质作用,固体物质含量与容重比后者少而低;后者水与固体物质混为一个整体,作等速流动,大石块在泥浆中呈悬浮状态。从地貌形态上泥石流又可分为河谷型泥石流和山坡型泥石流。根据泥石流汇水面积的大小分为大(大于10千平方米)、中(1~10千平方米)、小(小于1千平方米)型泥石流。


勘测与防治


首先应全面地进行区域性研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水文气象(集水面积、补给来源及动态),搜集过去泥石流发生的范围及遭受破坏的情况以及曾采用的防治措施、效果等资料。分析研究可能发生新泥石流的通道长度和宽度,泥石流进入河谷中所能具有的动能和体积,并编制泥石流地段的平面图。


泥石流防治有以下几种措施:封山育林,以保护汇水区和可能形成泥石流的地带;调节地表径流,沿坡修建导流堤;设置截挡建筑物,如堤、坝等,也可设置排洪道。


据水利部官网


编辑:刘清徐

审稿:程普 高菲菲

0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