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硗碛多声部民歌
中国的民歌,以一种“浅而能深”的表达方式,记录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酸甜苦辣,因其即兴、通俗,题材丰富,长久以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在以织体分类的民歌中,多声部民歌是指由一对或一组歌手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民歌,又称“二声部民歌”“复音民歌”。中国的多声部民歌主要集中在壮族、侗族、布依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多数采用二声部形式,少部分为三声部和四声部形式。百里不同俗,在宝兴县的硗碛藏族乡,这里的多声部民歌正唱响大山。
散入藏风满硗碛
宝兴县硗碛藏族乡是距离成都最近的民族乡,夹金山下,硗碛湖边,嘉绒藏族聚居于此,生生不息。安逸的地理位置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滋养着勤劳善良的硗碛人,长安一隅,自得其乐。
蜿蜒的历史孕育出了斑斓的文化。在硗碛众多民族特色文化中拔萃的多声部民歌,是氐羌文化与吐蕃文化融合的产物。它以二声部为主,以“一人领,众人穿”的组合为基本演唱形式。其领唱男女声皆可,常在中音声部由领唱把握旋律起唱,穿唱声部推迟进入,两声部的唱词、节奏及曲调进行方向基本相同,属支声型和声结构,和声特点为四五度音程重叠。
作为我国多声部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演唱场合的不同,硗碛多声部民歌大体可分为四种。一是“抬菩萨”仪式多声部合唱。硗碛传统活动“抬菩萨”(转经会)在每年正月十七举行,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四人用轿将弥勒像抬出经堂,数以千计的硗碛群众尾随轿后,一路不停地歌唱,在此过程中声部不断叠加,逐渐形成庞大的二声部、三声部甚至多声部演唱,气势磅礴,场面壮观。“抬菩萨”多声部合唱均为散板,各声部在同一基调上先后出现,自由发挥,但偶尔也会出现统一的节奏和“卡农”式的进行。二是佛教道场多声部合唱。硗碛藏族同胞办丧事时,应邀或闻讯赶来的客人聚集在一个较大的房间里席地而坐,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余人,由喇嘛领唱经书,众人伴唱,形成一唱众和的混声合唱,其肃穆庄严的气氛和浑厚深沉的吟唱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三是“卡热亚”多声部合唱。收获时节,硗碛藏族同胞们在打麦子劳动中,歌声、号子声交织在一起,气氛十分热烈,在旁的妇女也不时加入进来合唱,合唱中男女两部调性相叠,声部关系较为简单。四是锅庄中的多声部合唱。锅庄在硗碛极为盛行,曲调主要是同声部进行,但引子及开始的部分也会加入少量多声部音乐。
驱车数十公里,从宝兴县城到了硗碛藏族乡,带着满腹的好奇和期待,如愿见到了一位土生土长的硗碛小伙杨刚。经由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得知他对以硗碛多声部民歌为代表的当地传统民族文化了如指掌。环境使然,杨刚从小就跟随父辈们接触硗碛的传统文化。小时候不知其意,只觉得新奇好玩,在耳濡目染中渐渐长大,他才逐渐明白这些文化带给他的无穷收获,以及这些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难能可贵。
“开调”是硗碛多声部民歌中最难的部分,所谓唱歌开口定调,在多声部民歌中也是如此,定调尤为关键,一般是由有经验的老辈开调,这算是歌唱实力的体现。在一些热闹场合,“老一辈们还要争着开调。”因为一次不止唱一首,杨刚说,“老辈们都会规定好哪首歌由谁开调。”
婚丧嫁娶要唱多声部民歌。杨刚喜欢唱歌跳舞,闲暇之余会做司仪的工作。他说,在硗碛藏族乡,结婚时一般要唱三首多声部民歌,一首唱给新郎,祝福新郎新娘和和美美,白头到老;一首唱给红叶大人,也就是媒人,多谢他帮忙,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一首唱给主人家,感谢主人家好酒好肉的热情款待。
硗碛多声部民歌具有种类的广泛性,诸如丰收的时候,有割荞麦时唱的歌,有割麦子时唱的歌,“走路也有唱的,吃饭也有唱的,一个人没事的时候也会在家哼两首。”杨刚笑着说,划分如此细致,哪怕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是“活到老,学唱到老”。
1989年,雅安市在收集整理民间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市群众艺术馆的老师们深入硗碛藏族乡,发现了“多声部民歌”这一独特的唱法。随后,雅安知名音乐人幺晓霞多次前往硗碛采风,对此歌唱形式进行反复研究,引发了音乐界学者的广泛深入关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宝兴县硗碛藏族乡文化旅游服务中心的杨德智就开始从事与硗碛民族文化相关的工作。2008年,硗碛多声部民歌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项文化得到了重视,他开始陆陆续续收集整理有关多声部民歌的文字影像资料,将这种民族文化多保留一些。
硗碛多声部民歌进校园
此时闻君歌一曲
2006年,在“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的舞台上,16位身着藏族服饰的硗碛藏族同胞表演了多声部民歌合唱,获得了热烈的好评。在这16位表演者中,就有杨刚的妈妈,硗碛多声部民歌市级传承人——杨泽英。
杨泽英是位非常热爱生活的阿姨,见到她的当天,阳光明媚,她身着硗碛藏族乡特色服饰出门迎接我们,嘉绒藏族、羌族元素镶嵌于配饰中,搭上由她亲手制作的刺绣手工艺品,整个人在阳光下靓丽极了。
硗碛多声部民歌在岁月流转中日益成为嘉绒藏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硗碛藏族同胞把生活带来的喜怒哀乐和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化而为歌,放声高唱。但诚如杨德智所说,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兴文化、电子产品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人们很难再静下心来聆听一首民族乐曲。
在和杨刚交谈的过程中,他提到硗碛多声部民歌的独特之处,“硗碛多声部民歌很特别的一点是没有文字。”杨刚说,“我们都是在一辈又一辈的歌声中口传心授,学会唱歌的。”
缺乏了文字这一重要传承载体的硗碛多声部民歌,在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下,生存愈发困难,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传统习俗的衰落,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面临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近几年,宝兴县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工作,“包括学校的老师及相关人员的努力,要保护弘扬我们的民族特色传统文化。”说到这里,杨刚的语气轻快了起来,越来越多的“非遗”得以走进校园。2016年6月,《硗碛嘉绒藏语言学习》《硗碛嘉绒藏族原生态多声部锅庄》《硗碛嘉绒藏族传统服饰制作》三门校本课程综合而成的校本教材《嘉绒明珠——硗碛》,作为学生们的通识性读物,全部纳入了学校教学计划。校本课程确立后,硗碛嘉绒藏族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故事、硗碛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程,舞动硗碛锅庄、唱响硗碛原生态多声部合唱、制作硗碛嘉绒藏族传统服饰等作为选修课程。现在,杨泽英每周都会到硗碛中心校教学生们唱多声部民歌,没有文字,她就用最原始的教学方法,唱一句,学生们跟着学一句,效果显著,学生们都会唱好几首。
传统民族文化新生的背后,是其自身蓬勃生命力苏醒过来的民族对其文化的无上认同。硗碛多声部民歌的发展正是如此,它饱含着高浓度的情感,代表了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积累地对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真正创造音乐的是人民。”风格独特、高低有致的硗碛多声部民歌,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在一音一拍中,展示了硗碛藏族同胞们一砖一瓦、一粥一饭的亲切生活场景,表达了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努力奋斗的进取精神和积极态度。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安定漂泊,当熟悉的乡音在耳畔响起时,何人不起故园情呢?
2011年2月,四川省文化厅命名第三批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宝兴县被评为“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之乡”;2021年12月,2021中国原生民歌节在重庆市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硗碛多声部民歌《沙依瓦拉》参加了展演。硗碛藏族乡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生活常有流音悦耳,幸甚至哉。
韩笑尤/文 图片由宝兴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李桃月
审稿:程普 高菲菲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