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飞仙关桥及2014 年建成的国道318 线飞仙关大桥
飞仙关钢索吊桥,亦称飞仙关桥,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三跨连续钢桁加劲悬索桥”之一。
每位走过川藏线(国道318线)的人对它并不陌生,它跨越七十余年的雄姿,饱经沧桑的隽永,在与它近距离地对话中,留给你的只有震撼。
望桥兴叹 老桥岌岌可危
1951年飞仙关桥建成通车
发源于宝兴,流经芦山,还与天全擦肩而过的青衣江上游,一路澎湃向南,到达飞仙关三江口与天全河汇合后,又像聚积了洪荒之力的巨龙,一头扎向多功峡磅礴东去,形成“天高悬一线,水激泻三江”的壮观画面,也因此成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笔下的灵动。明代雅安进士李应元就为它留诗“峰翠天恒小,沟壡日渐微”。清朝文人郑成基也有同题佳句“最是登高处,偏增气概雄”。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游历飞仙关后也有“孤峰绝青天,断岩横漏阁,六时常是雨,闻有飞仙渡”的美句传世。
青衣江源与天全河合流之前,自然天成的百余米宽河面,水流湍急,浪深漩涡多,又横亘成飞仙与多功两岸的天堑,阻挡了百姓的通行,也成了西进康藏的险关要隘和历史岁月中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即便如此,先辈们跋涉的脚步从未停止。为此,当地的先民们先是用竹木筏过河,而后舟楫摆渡。《雅州府志》和《天全州志》均有多功渡的记载,有渡口自然就有舟船,这便是当地建桥之前水上交通的佐证。用条木和圆竹扎成筏子,再到凿木造船渡河,水深河宽,急流漩涡,暗藏凶险,但他们又是过去劳动的创造和智慧的结晶。
多功渡建桥史源自何朝何代不必深究,但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和诗文的管见所及,特别是清朝无名诗人的“岸桥危欲断,峭壁险无双”,说明清朝时的多功渡已经有了牵手两岸的桥,而桥已经变得“危欲断”,显然是座有些年成的老桥,且风雨飘摇,才会引起诗人望桥兴叹。历史上的多功渡是战略要地,处于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口岸,无论当政者从发展经济,巩固边疆的战略高度考量,还是利国利民繁荣商贾的利益出发,以及满足当地百姓畅通两岸的诉求着想,都绕不开建一座安全、便捷的桥梁的议题。老桥在大量丝绸商、茶贾、背夫、过客和戍边军人等经年累月的人行马踏之下,变成了诗人眼中岌岌可危的桥,它将多功渡的桥史向历史的深度延伸。
军民齐心 半年建好飞仙关桥
飞仙关桥通车典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祖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今天依然能见到的飞仙关桥,就是那时的时代杰作。当年,在物质匮乏、技术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建桥军民群策群力,依靠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集体智慧,团结协作,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让天堑之上一桥如虹畅通无阻。因为川藏线从雅安多营出发,进入山区连接边疆,漫漫山关险阻,飞仙关桥位于重要咽喉,所以被誉为“川藏线上第一桥”。
“川藏线上第一桥”为钢索吊桥,1950年9月由原西南军政委员交通部决定修建,正值解放军进军西藏,解放西藏,保卫祖国边疆的如火如荼年代。建设康藏公路,对保畅保通,巩固边疆有着重要的现实与历史意义。飞仙关桥由川康青(四川、西康、青海)工程处设计,雅甘工程处桥工所在解放军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于当年11月正式动工,1951年5月15日竣工。从开工到剪彩通车,仅半年时间,从此结束了两岸交通不畅,走老铁索吊桥时胆战心惊,而坐木船横渡又随时随地都为波涛汹涌担心的无奈。建设者们用团队的力量、智慧和速度,实现了当地百姓梦寐以求的畅通愿望。
飞仙关桥为二墩三孔,全长163余米,桥面净宽4.5米;索塔为钢筋混凝土浇筑,设计载重15吨、容1辆车单向通行。刘伯承元帅为大桥题写“飞仙关桥”。时任十八军政委的谭冠三题联“发挥天才,发挥力量,战胜困难,创造人民幸福;一面进军,一面建设,解放西藏,巩固西南国防”于东岸塔柱。原西康省人民政府主席廖志高题联“劳动创造世界,飞仙天险难克服;革命带来幸福,闭塞边疆从此繁荣”于西岸塔柱。这些珍贵文献,既是那段战斗岁月如诗如歌的写真,也铭刻下历史的恢宏和年代的隽永。
时代变迁 老中新三桥如虹
飞仙关桥如今成为旅游打卡地
笔者第一次往返飞仙关桥是1966年,少年的好奇和新鲜感填胸,以为它也像曾走过的旧铁索桥一样,在河面上摇摇晃晃,让人坠入云雾,胆怯的人还会扶着桥边铁索惊呼、尖叫,寸步难行。没想到汽车缓慢驶上桥时,居然四平八稳,如履平地,只是遇凹凸地方时颠动一下。
再次经过时是徒步经过的。一支20来人的小队伍背上背包走上桥时,脚踏桥面纹丝不动,手推桥栏牢固结实,粗硕的钢索坚不可摧。
多次往返后,桥便成了家乡熟悉的巨人。高耸的索塔犹伸出的双臂,为每一个走出家乡闯荡世界的人挥别。也像敞开的双臂迎接每个归乡的游子,让人感到无论你走多远,行多久,它都是屹立于此的乡愁坐标。
值得一忆的是,1971年省交通厅(今省交通运输厅)决定在飞仙关桥下游建造一座腹式石拱桥,并于次年5月建成通车。从此,川藏线上的芦山河上、多功渡口屹立起一座腹式石拱桥,也立起一个年代的标志。而飞仙关桥便长期停用,成了历史的丰碑被保护起来。当地群众把新桥和老桥并称“父子桥”,意在歌颂祖国的建设,赞扬历史的前进。新桥又在1999年进行了拓宽改造,让它变得更加雄伟、宽敞、牢固、畅通无阻。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中,对飞仙关桥进行了维修,飞仙关桥成为飞仙湖水利风景区一处文化景观。2014年,飞仙关石拱大桥被爆破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长180米、宽14米的国道318线飞仙关大桥。
如今,一座铁路桥在飞仙关钢索桥上游一百多米的地方开建,届时将呈现老、中、新三桥如虹,静卧青衣江上游,成为连接古飞仙关驿站和古多功渡凤凰新村的独特景观,串联起祖国在川藏线三个阶次跃进的史实。
图片为资料图片
作者:梁志友
编辑:刘清徐
审稿:程普 唐砚玉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