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腊肉做出一条产业链——记石棉县返乡创业者魏成

雅安日报

2022-11-17


色泽焦黄、肉质坚实、熏香浓郁、风味独特的腊肉,是丰收的甜美、是团聚的喜悦。


2016年回乡创业的魏成,让富有传统村落味道的腊肉成为“香饽饽”。


“打包好后,一定要做好出库登记。”近日,记者走进石棉县蟹螺乡田坪村,看见魏成正忙着督促工人们规范操作流程。


把家乡美味

送上大众餐桌


正在整理产品的魏成


分割区、腌制区、晾晒区、烟熏区、包装区……在魏成的创业基地,每个区域规划有序、干净整洁。


“这边是我们生产加工的地方,工人们在这里进行包装封口,这边是商品展示区。”魏成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一边当起了解说员。


2016年以前,魏成一直在外从事水电工作。“随着年龄增长,我还是想回到家乡,毕竟是从小长大的地方。”魏成表示,当时自己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加上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对返乡创业者有许多优惠政策,返乡对于他来说已经“迫在眉睫”了。


可是返乡后怎么干,干什么?魏成也是一头雾水。


而回家与朋友的交流中,魏成找到了方向。那就是村里每家每户都有的腊肉。


在魏成看来,腊肉,田坪村乃至蟹螺乡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过去因为没有冰箱,储存不方便,加之蟹螺乡处于偏远高山地区,村民们想要下山购买食材不容易,所以大家就会把猪肉做成腌腊制品,一来容易存放,二来想吃的时候也方便。久而久之,腊肉伴随着蟹螺乡的老百姓,成为一种传承和记忆。


看准这一具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魏成开始行动。


走街串巷几个月,让他收获颇丰。“石棉县的一些土特产店,甚至包装较差的蟹螺腊肉,都有络绎不绝的消费者去购买。”魏成很清楚,自己如果把蟹螺腊肉的产品质量和包装、规模都做好了,利润就可观了。为此,他还特意到蟹螺乡制作腊肉较多的农户家中“取经”。


2016年,魏成创建了尔苏藏寨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了80余万元,建立了一个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生产加工基地,主要研制蟹螺腊肉、坛子肉、腊香肠等一系列腌腊制品。


用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2014年,蟹螺乡的蟹螺堡子入选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之后,蟹螺乡猛种堡子、木耳堡子、俄足堡子先后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魏成表示,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蟹螺乡,不仅有尔苏文化和木雅文化,有独特的建筑民居、风俗习惯,这里还有共同传承下来的美食腊肉。


为此,他想打造出中国传统村落味道的美食。在既保留蟹螺乡腊肉传统味道与制作工艺的同时,又在品质包装上得到进一步提升,让蟹螺腊肉成为当地的一种美食品牌,让更多的消费者喜欢和记住这个味道。


腌制腊肉,盐的比例很重要,咸了没有腊香味、淡了猪肉要变味。用盐腌制的时间也有讲究,既与猪肉的块形大小有关,还要考虑室外温度,气温高则腌制时间短,反之,腌制时间就会长。


“我们考虑得最多的就是食品的安全,必须要把这一块的工作做细,做到标准化、流程化,把产品的品质控制好,不能让相信我们的消费者失望。”魏成说,为跟进订单,足量、准时发货,是销售企业赢得口碑的关键。为确保被“拍下”的腊肉尽早到达消费者手中,魏成和工人们不能有丝毫懈怠。


原料也是食品保证的关键。魏成收购的生猪都是绿色无公害的生猪,主要以当地季节性青菜、玉米、萝卜、红薯作为饲养原料,生猪生长周期在10个月以上,喂养十分营养、健康、科学。


“我现在还修建了生猪养殖场,同样采用科学、健康的喂养方式,现在存栏有500余头。”魏成表示,这样进一步保证了腊肉原料的安全。


对于未来,魏成表示要线上线下全发力,以蟹螺腊肉为切入点,把企业打造成一个传播蟹螺旅游形象、销售蟹螺农副产品的平台,为蟹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也让蟹螺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老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


雅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瑶

编辑:李君

审稿:程普 高菲菲

0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