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路走上“振兴路”传统村落日子甜——记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望春

雅安日报

2023-03-08

古路村原名“咕噜村”,是一座彝族村庄,整个村子坐落在海拔1400米的悬崖上,曾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四川最美古村落”。听当地村民讲,因为山上经常有石头滚落悬崖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时间一久便根据谐音叫成了现在熟悉的古路村。


P020230308287161705120.jpg

郑望春(左)入户收集村民意见


“我们村以前穷,是全市贫困村中难啃的‘硬骨头’!”谈起古路村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望春深有感触,“不过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修索道、搞旅游,一步步走上了‘振兴路’!”


2012年在村上任职以来,郑望春始终热情为群众搞服务、尽心为村里谋发展。2021年,郑望春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带领古路村在发展乡村旅游、高山种养产业等方面走上了新路子,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打通便民出行路

实现“下索道”到“进家门”


“我们村从前是全市唯一不通公路的村子,要想进出,就得走绝壁上的骡马道,来回近10公里,一趟得走4个小时。”村民李国恩说,“后来村里修了索道,单边只要3分钟,安逸得很。”


大家都沉浸在“天堑变通途”的喜悦中,郑望春心里却犯起了嘀咕:“索道通了自然是好事,但村里联组路、入户路又窄又烂,大家出门还是不方便,也不安全。”


群众利益无小事,郑望春立即付诸实际行动,采取“民办公助”“一事一议”等方式,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新建联组路、入户路9.75公里。4米宽的平坦公路,从索道站旁一直向各村民小组蜿蜒而去,破解了村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


“以前不通路,大家想修新房子都困难,运费比建材还贵,现在不仅有索道,还有能到家门口的公路,实惠又方便。”村民申其林说。


发展生态旅游路

从“穷得叮当响”到“名气响当当”


“以前种庄稼,收入少得很,现在农家乐生意火了,一年可以赚10多万元。我还专门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叫回来帮忙,收点土特产来卖又能赚一笔。”村民申绍华一家是古路村最先开农家乐的,看着手机里弹出的游客入住订单,他乐得合不拢嘴。


古路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村民曾以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为生,经济发展滞后。从调整产业结构着手,郑望春带动村民通过退耕还林、高枝换头,发展核桃2800余亩、花椒500余亩、脆红李500余亩,养殖山羊1000余只,大大提升了产业造血能力。


凭借悬崖、绝壁、索道等地方特色,古路村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游骡马古道、观峡谷风光、吃生态食品、品彝家风情,古路村成了“网红打卡点”。


多年来一直经营骡马道运输生意的村民李其学说:“我们现在吃的都是‘旅游饭’,以前帮乡亲运生活用品,现在帮游客运行李,收入翻了好几倍。”


古路村骡马道起于山脚,入口临近G245线,因其充满神秘色彩与探险元素,受到广大游客青睐。但想走骡马道就得先停车,没有停车场成为阻碍游客进村的“拦路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古路村积极争取资金,对骡马道入口处进行打造,新建智慧停车场、装备式厕所和游客接待中心,大大提升了旅游接待能力。2022年,古路村旅游综合收入达173万元。


搭建同心奋进路

从“腰包鼓起来”到“精神富起来”


腰包鼓了,日子好了,怎样才能让精神也“富”起来?郑望春坚持以“组织引领强起来、党员示范干起来、群众对标动起来”为工作思路,将自治、法治、德治紧密结合,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在郑望春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通过进组入户开展法律法规、反邪防邪等方面宣传教育,培养出一批年轻的法律明白人,组建了一支治安巡逻队伍,在全村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同时,推举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公平公正、崇尚节俭的村贤能人组建红白理事会,引导村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树立起了文明节俭的婚丧新风。


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古路村与农旅业主签订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治安维护等协议,规范接待标准和服务标准。同步成立环境卫生评议会,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带动村民养成“扫干净、摆整齐、有归栏”的良好卫生习惯。


“我们古路人当年进出村攀绳索、吊藤蔓都不怕,没啥能难倒我们!而且党的政策这么好,今后的日子也只会越过越红火。”谈起古路村未来的发展,郑望春干劲十足,“下一步我们还要争创3A级旅游景区,把旅游产业这个‘蛋糕’做大做好!” 


雅组轩 雅安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婧

编辑:高菲菲

审稿:程普 唐砚玉

0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