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 关注饮食卫生 警惕“病从口入”

雅安日报

2023-05-08

进入五月,天气逐渐转热,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繁殖变得更加容易。作为食品安全的头号问题——食源性疾病是需要市民注意的问题。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近日,记者就“病从口入”采访了市疾控中心相关人员。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的各种致病因素经摄食进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可分为感染性疾病或中毒性疾病,通俗地讲就是“吃”出来的病。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吐下泻”,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可伴有发热、头晕头痛。但有些食源性疾病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以外,还会引起严重的脏器损害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一般说来,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细菌性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化学性中毒以及动植物性毒素中毒。生活中常见的四季豆、发芽土豆、野菜、不认识的蘑菇都有可能引发食源性中毒。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呢?


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提醒市民:预防食源性疾病应遵循“食品安全五大要点”。“食品安全五大要点”是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发布的,适用于食品加工、餐饮单位,特别是家庭厨房。


首先要注意保持清洁,加工、制备食物之前,制备食物过程中,处理生肉、禽、海产品、蛋和菜之后,如厕之后,接触宠物、处理垃圾之后,以及处理熟食之前和吃饭前,都要洗手。洗手时要使用流动安全的水,然后用纸巾或干净的毛巾擦手。    


清洗餐具和厨具时,用流动安全的水冲洗、晾干,并经常蒸煮消毒。


厨房环境要清洁:保持厨房空气流通,地面、洗菜池和冰箱内外要清洁;洗碗布、抹布用后,要及时彻底清洗,并经常更换。


生的肉、禽、蛋、海产品、蔬菜等要用塑料保鲜袋、纸袋或适宜的容器装好后放在冰箱冷藏室或冷冻室底层;可以直接食用的乳制品、熟肉制品、罐头、饮料和水果等要放在冰箱冷藏室或冷冻室的上层;冰箱中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正确的烹调方法和适当的温度,可以杀死绝大多数有害微生物,烹调食物的温度达到70℃有助于保证食用安全。因此,加工肉、禽、蛋、海产品等食物时要煮熟、烧透,尤其是烤肉、肉馅、大块的肉和整只鸡等。如果用小火,由于温度低,就必须延长时间,即“小火慢炖”。尽量每餐不剩饭菜,吃剩的饭菜尽量放10℃以下贮藏,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包装食品要即时食用,购买包装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的保质期,瓶装的饮料和塑料真空包装的各类小食品一旦打开包装,最好即时食用,防止变质。不吃发霉食物。


一旦感染了食源性疾病要尽快就医。 


雅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鲁妮娜


编辑:刘清徐

审稿:程普 高菲菲

0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