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的目光——西方人眼中的蒙顶山茶和川藏茶马古道

雅安日报

2023-06-25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有不少外国人进入四川至西藏的茶马古道考察,不经意间,“藏茶”和茶马古道进入他们的视野。在他们的考察报告中,出现了背夫、茶、古道等内容。

    

“另议专条”  为印茶入藏打开了方便之门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川藏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交汇之地的雅安,也逐渐有了西方人的脚印。他们发现这里不仅有茶园,还有茶叶大道,甚至还有一个庞大的茶叶市场。


1872年,“丝绸之路”的命名者李希霍芬来到雅安,他看到了茶——名山县因为大量生产茶叶以供应西藏所需而惹人瞩目。这里的茶树高大且长着深色的叶子。这里的人不怎么讲究地用大叶子泡茶,加工成砖茶,运往打箭炉。


在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以前,外国人进入西藏遭到抵制。1846年,乔装打扮的法国入华遣使会会士古伯察从内蒙古进入拉萨,不久被发现并“礼送”出西藏。


在他的《中华帝国行》一书中,第一章写的就是他从打箭炉到雅安的见闻:


尽管山路很难行走,危险重重,但旅行者常常在这里行走,因为没有其他的道路通向打箭炉,这是中国内地与西藏之间进行贸易的地方。在这些狭窄的山路上,你随时遇到一长队一长队的脚夫,背着在雅州的茶砖,送往西藏各地。


在他的笔下,为我们勾勒出了100多年前川藏茶马古道雅安至康定段的大致“轮廓”。


1856年,英法俄美与中国签订《天津条约》,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游历。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商界迫切希望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英印政府把目光放在了西藏巨大的茶叶消费市场上,企图打入印度的茶叶。


然而,对英印政府和商界来说,藏茶究竟在哪里生产?生产工艺怎样?茶叶如何运输?路程有多远?西藏地区的茶叶市场到底有多大?利润能达到多少……这一连串的问题,他们一头雾水。 


1867年,英国人唐古柏接受一欧洲商人团体的委托,寻找一条在中国和印度之间更短更直接的茶叶贸易通道。


唐古柏从上海出发,经重庆、成都、雅州,越大相岭,经打箭炉前往巴塘,千方百计伺机前往西藏察隅和印度阿萨姆,受到抵制后原路返回。


后来,他写了《从中国陆地到印度旅行》一书,并于1871年出版。这是西方人沿川藏茶叶大道探路游记的先驱之作,比英国人戴维斯于1911年出版的另一著名探路游记《云南:连接印度和扬子江的锁链》,早了40年。


唐古柏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茶叶市场”。在唐古柏的笔下,对茶叶入藏有着十分形象的记述:


在进入通往打箭炉的峡口处,我们超过了一队将近200人的从雅州运茶到打箭炉的队伍。在路上,我已经发现过有着数百人的长长的运输茶叶的背夫……在陡峭的二郎山山峰脚下,大渡河岸边的羊肠小道上,长长的运输队伍的侧影看上去犹如一道风景线。每个男子平均背负八包茶叶,即72公斤,但其中也有背十二包的,大约109公斤。


唐古柏得知打箭炉有48家锅庄,来自雅安、名山、荥经、天全、邛崃的南路边茶,源源不断地运到打箭炉,在锅庄交易后,再转运到西藏、青海等地。


唐古柏设法打听雅安生产砖茶的过程,为印度茶叶按雅安边茶的生产标准提供数据。


唐古柏向英属印度政府提出建议:中国一旦准许印度茶叶入藏,印度茶叶在与雅安茶叶的竞争中可轻易获胜。如果能用印度茶叶替代中国茶叶,这将是一个巨大价值的市场。


英国政府对唐古柏的建议十分重视。8年后,即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时,加了“另议专条”,英国从1877年起可派人员由中国内地入藏至印度或由印度入藏“探路”,护照由总理衙门“察酌情形,妥为办给”。


“另议专条”为印度茶叶入藏打开了方便之门。印度茶叶乘虚而入,以致后来印度茶叶不仅越过了喜马拉雅山到了拉萨,还长驱直入,曾一度卖到了打箭炉。

    

“专程”考察  探寻雅安藏茶生产技术


继唐古柏之后,考察川藏茶马古道的外国人日益增多。


1891年,奥地利学者洛色恩从重庆出发,考察路线为乐山、洪雅、雅州、荥经、清溪、泸定、打箭炉,再经天全、芦山、雅州、名山、邛崃、崇州回到成都。后来写了《四川西部的茶树种植以及经由打箭炉与西藏的茶叶贸易》一书,其中有这样的描述:


关于四川当地的茶树、种子的培育,以及种植的技术,是名山、雅安的秘密,是他们独有的技艺,因此我们也可认为这两个地区是茶叶种植的起始之地。在名山县内,或甚至在四川西部地区内所生产出的最好的茶生长于蒙顶山上……在四川,茶叶的种植十分广泛。茶叶被送到工厂之中加工制作成藏茶。制作出来的所有茶叶都是卖往打箭炉的。这种茶常常被叫作茶砖。从雅州府到打箭炉的路有两条,主路是从雅安到荥经,然后穿过大相岭到清溪,再过飞越岭到达华(化)林坪,北行至泸定桥,最终走到打箭炉。


这是近代西方人少有的、专门论述雅安茶和康藏茶叶贸易的著作。


印度茶叶入藏的大门打开了,尽管印度茶叶较雅安藏茶低廉,但印度茶叶在“口感”上却不被西藏人所接受,总觉得“缺了什么味”。


唐古柏考察的价值在于市场,缺乏“技术”支撑。随后,英印政府开始组织专门人员研究“生产加工”问题。


1905年,又一个英国人的身影出现在雅安街头,他叫哈奇森,他从茶树的栽培到茶叶的加工,从茶叶的运输到销售,都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他以雅安为中心,考察茶山(蒙顶山)、茶路(经荥经的“大路”和经天全的“小路”)、茶城(雅安、打箭炉)、茶人(吴理真)、茶事(莲花山会)等。在他的笔下,蒙顶山茶产区的概况和历史、管理和税收、生产和加工、运输和销售等内容全部囊括,他还考证了吴理真的生平和皇茶园七株茶树的来历,哈奇森称吴理真是“雅州茶行业的守护神”。


哈奇森写出《供应西藏的印度砖茶:四川任务报告》等考察报告,为印度茶叶入藏提供了茶树栽培及砖茶生产加工技术依据。


1908年夏天,一个英国人来到了打箭炉(康定),连续几天,他站在通往折多山的路上观察,发现每天都有200多头驮马从康定出来,向遥远的西藏走去。


此人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前陆军中尉布鲁克。


布鲁克经川西北高原回到成都后,特意到雅安,执意要看一看“茶城”雅安:雅州是一座繁忙的繁荣小镇,它是雅砻江(应为青衣江)边的一颗明珠,它三面环山。雅州又是西藏茶叶加工的大中心。茶叶就生长在附近的山上,脚夫把它带进雅州城。在这里被烘干、揉制,然后包装在竹筐里,运到西藏市场上去。


雅安正是“南路边茶”的生产地。最兴盛时,所聚集茶号达200多家,主要由陕西和四川的茶商开办,称为陕帮和川帮。


据清代《雅州府志》记载:雍正八年(1730),南路边茶销藏茶104424引。


按每引配茶100斤计算,雅安每年销售到藏区的茶叶达1044.24万斤。


百年回望  考察结果依然在利用


印茶入藏一事,在清廷引起激烈的反响,朝野出现了“印茶亡边,抵制印茶”的声音。


随后,清政府在发展川茶、抵制印度茶叶做了若干努力,如创设九局,九局之一就是设置茶盐局,下设官运茶局,目的就是降低运输成本,抵制印度茶叶。同时整修道路,拓宽“茶马古道”,在雅安筹建官督商办的藏茶(边茶)贸易公司,同时加快康区改土归流,加大中央政府对康藏地区的统治。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印茶侵入西藏的步伐。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川总督锡良在大相岭上看到整修后的川藏茶马古道,他欣然写下《重修大相岭桥路碑记》。“桥路碑”隐藏着“茶叶战争”的故事,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由于康藏地处边陲,同一时期的中国学者几乎很少涉足这一区域,几乎没有留下相关学术成果。印度茶叶入藏的相关科考成果作为百年前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它不仅记录了康藏地区茶业状况,还涉及这一地区的大量风情奇趣,在客观上填补了有关我国民族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文化等方面资料的不足。


时至今日,印度茶业依然重视当年文献资料的利用,2013年,印度一出版社还重印了洛色恩的著作《四川西部的茶树种植以及经由打箭炉与西藏的茶叶贸易》一书,并公开发行。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在史海中打捞碎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为我们打开了一道“认识自己”的独特窗口。这对于我们茶产业的发展、品牌的营销,及至茶马古道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无疑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富华

编辑:魏玲

审稿:程普 高菲菲

0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