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上午,年过七旬的陈宗秀回到娘家,为九旬母亲做饭、洗澡、洗衣、梳头……忙碌半天后又回家为老伴和家人做饭。
“虽然自己出嫁几十年,子孙满堂,但只要母亲在,就是妈妈的女儿。”陈宗秀接受采访时直言,俗话说:家常过日子,锅碗瓢盆哪有不磕绊的。但在她的记忆中,她的父母对待长辈很孝顺,平时也经常教育他们,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要尊老爱小,勤俭持家,和谐相处,乐于助人。陈宗秀认为,这就是一代做给一代看,一代跟着一代学,有了家庭和睦,才有家的温暖与祥和。
事实也如陈宗秀所说,她的一双儿女早已成家立业,子孙满堂,至今没有分家,每到周末,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陈宗秀同老伴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
陈宗秀(前排左二)家庭合影
长辈
用爱心善举感染晚辈
家庭和睦是我们追求的幸福,有了家庭和睦,才有家的温暖与祥和。
“尊老爱幼,有难相助,民主平等、互尊互敬,家和万事兴,是我们的家风和处事之道。”陈宗秀的二女儿张涛告诉记者,树大分枝,人大分家,这是农村人普遍看法。他们的家是普通农村家庭,却与有些家庭不同,这就是,不分彼此不分家。张涛和哥哥张健分别成家20多年,至今兄妹依然没有分家,同父母住在一起,同吃一锅饭,同住一栋房。而今,这个大家庭共有老老小小12人。
“我们一大家子一直和睦相处,彼此照顾,有难共担,与母亲的言传身教分不开!”张涛说,从她记事起,母亲陈宗秀就是一名为人和善,助人为乐的人,也是两兄妹心目中的“好人、善人”。
在家庭生活中,陈宗秀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在对待邻里关系上,与邻为善、以邻为伴。陈宗秀把“远亲不如近邻、得饶人处且饶人”等作为处事为人的道德准则,从年轻到年老一如既往。她在和邻居相处中,总是相互帮助,相互关心,遇事相互协商,没有与邻里争吵过,每当邻里有困难,她会尽力帮忙解难,这细水长流般的情和爱,感染着家人和乡亲,让更多人在平平淡淡中体味善,弘扬德,享受美。
名山区红星镇龙马村有对老夫妇,子女都在外地,老两口年过八旬后常拌嘴,陈宗秀经常上门关心,帮他们存钱、取钱、买菜,一旦两位老人间闹矛盾,她会及时上门调和,成为两位老人的义务“后勤员”和“调解员”。
陈宗秀经常教育子女,谁都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遇到有困难的人,不能当旁观者,更不能拿别人的短处当笑话,如果自己有能力,就应该去帮一把。陈宗秀既这样说,也这样做。她每次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总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遇到大家事与自家事冲突时,她会舍小家顾大家。有一年,当地村小学改扩建,需要占用她家部分土地和鱼塘,还要砍伐部分树木,陈宗秀顾全大局、主动配合,自愿牺牲自家利益,起到了带头作用;陈宗秀的老伴是一名教师,他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助力引导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之路,他退休后自愿加入关工委,积极宣传法律法规知识,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引导方向,为当地群众树立起尚德守法的榜样,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晚辈
用行动践行爱心传递
牵手相伴春夏秋冬,陈宗秀夫妇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一同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艰辛,生活中从没因琐事红过脸、吵过嘴,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和孝心,换来家庭的美满与幸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孙后代。
“作为晚辈,我们从小在充满爱意、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我们要以长辈为榜样,用行动传承好家风家规!”张涛接受采访时说。
张涛从事养殖和饲料销售多年。在养殖、经营过程中,她积极支持通过养殖增收的乡亲,哪家没钱买饲料,她赊给饲料,让养殖户有钱后再付钱;有人做生意资金周转困难向她求助,依然有求必应,有难必帮。
2019年夏天,同村有户人家经济困难,孩子开学要交学费,张涛了解情况后,及时伸出援手,送去所需学费,没有耽误上学。现在,这户人家已是当地的富裕户。
张涛说,他们从小受父母言传身教的熏陶,她和哥哥都在用行动感染自家孩子,传承好家风。在两代人爱心善举的感染下,他们的孩子也成长为充满爱心的一代。
陈宗秀的母亲已经90岁高龄,陈宗秀每年都要把老人接到家中居住一段时间,即便回老家后,陈宗秀也会隔三岔五去看望,为母亲洗澡、洗衣、梳头等。张健、张涛兄妹及其孩子对两位老人也是无微不至的照顾,除针对老人身体需要改变日常饮食结构,补充各类营养外,还经常陪老人散步、聊天。每逢周末,在外上班、读书的孙儿孙女回家时,都要为长辈们买“礼物”、送“惊喜”,用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孝心。
陈宗秀一家人用行动诠释着人生的价值,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美满、幸福的大家庭。2020年,家住名山区红星镇龙马村的陈宗秀家庭,被评为雅安市文明家庭。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彭加权
编辑:郑从伟
审稿:程普 高菲菲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