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之名的由来

雅安日报

2023-11-05

汉源县城 汉宣供图


汉源的得名源于隋唐时期兵镇的设置。


兵镇,始于隋,因军事需要而设置。镇,非集镇之意,实为镇守,最初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建置,到了宋代,随着民族的融合,双方在兵镇之地进行商品交易,才渐变为集镇。


僚(或写作“獠”)人是在西晋末年才迁入今雅安市境内的。“李寿引僚人入蜀,目的是充实人口。李寿死后,李势即位,却因内外离心而失去对僚人的控制。”从那时开始,僚人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僚人沿青衣江北上,汉嘉郡被僚人占据。南齐建元元年(479年),僚人越过邛崃山,占据沈黎郡,称为沈黎僚郡,有郡无县,推一人为堡主。


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年),沈黎僚郡的僚人与各民族共处89年,开始相互融合,于是在汉源县原富春乡的黎家坎置黎州,辖沈黎郡,下设沈黎县。州治原富春乡,郡治、县治均在今唐家镇。黎州这个称呼遂成为汉源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符号。如今的汉源人仍然喜欢使用黎州这个名字,宾馆、酒店、商场、刊物、书籍、文艺作品上随处可见,足以见得文化积淀的深厚。


581年,隋朝建立,实行州县二级制。撤黎州、沈黎郡,设邛州,辖蒙山县、始阳县、沈黎县。后改始阳县为蒙山县,原蒙山县易名为名山县。因四周僚夷常袭击政府驻地,民心不安。隋开皇二十年(600年),各州县开始平定僚夷。邛州首先从嶲州打通零关道(从小相岭的木瓜关到大渡河南的清溪关),于今富林镇置大渡兵镇,隶属嶲州台登县,这是雅安境内最早的兵镇。


隋仁寿二年(602年),邛州相继在沈黎和蒙山两县平定僚夷,在原汉嘉县治地置卢山兵镇;在原旄牛县旧址锁阳城设汉源兵镇,以其地近汉川水(今流沙河的古称)之源而命名,汉源之名始于此。


仁寿三年(603年),改卢山兵镇为卢山县。仁寿四年(604年),于邛州辖地内析置雅州和登州,雅州治地蒙山县,辖蒙山、名山、卢山三县;撤汉源兵镇,以汉源之名在今九襄镇置汉源县,迁沈黎县到今清溪镇为沈黎县治地,登州治地亦在清溪,取登临邛崃山以治僚夷之意,辖沈黎、汉源二县。清溪作为千年古城,成为州、县治地1346年(604年至1950年),即始于此。


隋末,废沈黎县为兵镇。唐初,雅州、登州时合时分。武后大足元年(701年),拟复置登州,因登州之名已于如意元年(692年)赐置于山东而恢复古称黎州,辖汉源、飞越、大渡、阳山四县,隶于剑南道。


此后,黎雅二州同级并称,直至清代,其密切的关系已为历史所印证。


汉文/文


编辑:刘清徐

审稿:程普 高菲菲

0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