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伴妈妈”刘成会和孩子们在一起
每到假期,天全县小河镇文化站的负责人刘成会都会很忙。尤其这个寒假,作为“童伴妈妈”的她,更是感觉压力大。
不过,令刘成会惊喜的是,天全县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冬令营,志愿者的加入,让孩子们有了更多人陪伴……
开展冬令营
让留守儿童有人陪伴
“妈妈,你和爸爸好久回家过年?我好想你们……”1月19日,天全县小河镇文化站内,一名留守儿童正在刘成会和大学生志愿者队长邹蕊汐的陪伴下,给远在江苏的母亲打视频电话。
电话这头,孩子向妈妈撒娇;电话那头,千里之外的母亲嘱咐孩子要好好听话。
在小河镇文化站,像这样的场景很平常。
“仅小河镇沙坪村就有20多名留守儿童。”刘成会说,他们中很大一部分只有春节才能见上父母一面。由于今年疫情影响,各地提倡春节“就地过年”,这就意味着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回家和孩子们一起过年。
如何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让他们平安健康过节?
今年寒假,天全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与共青团天全县委共同举办了第二期“文润新乡阳光营”冬令营活动。开营地点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有天全县小河镇文化站。
“活动深受当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两个站点共有90余人报名参加。”天全县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天全县在各乡镇文化站成立了“童伴之家”,各文化站确定了一名“童伴妈妈”。在“童伴妈妈”的陪伴下,各“童伴之家”开展了疫情防控、课业辅导、定期家访、留守儿童集体生日、环保创意、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传承、文体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个寒假,刘成会和其他乡镇的“童伴妈妈”一样,常态化开展在外务工人员子女的走访,并通过“亲情家书”、网络视频对话等形式,增进孩子与在外父母的交流,协助做好留守儿童看护和困难帮扶工作,确保留守儿童平安健康过节。
“我们文化站有近50名儿童参加冬令营活动。”刘成会介绍,天全县各文化站还引进公益组织参与其中。此次来到小河镇文化站的是四川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们。
志愿者和刘成会一起积极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每天为前来参加活动的孩子进行体温监测登记,对随同进入文化站的家长进行扫码、测温、登记。
共同进步
一起学习和游戏
1月19日下午,在天全县小河镇文化站的操场上,近50名孩子被分成男女4支队伍,在志愿者的引导下,依次进行拔河比赛。
当天下午,邹蕊汐和其他志愿者组织孩子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除拔河外,还有跳绳、乒乓球等。
从1月15日来到小河镇文化站以来,邹蕊汐和另外6名志愿者一起,为当地近50名儿童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手工、绘画、体育、科普等课程。
开营伊始,志愿者安排孩子们通过“自画像”“击鼓传花”等形式互相认识,加强了孩子们的团队凝聚力。志愿者还和孩子们一起制定营地公约。
剪纸、制作玩具、包饺子、制作果盘……志愿者开设的手工课程激发和培养了孩子们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还有人工智能课程、传统文化课程、感恩教育课程,邹蕊汐说,开设这些课程,不仅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带给他们陪伴,也激发了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
因为有你们
这个冬天很温暖
“和你们在一起很开心!”“刘妈妈,您辛苦了!”“哥哥姐姐,你们辛苦了!”……
在小河镇文化站内,不时会听到孩子们稚嫩的感恩话语。
每天,刘成会和7名大学生志愿者都会陪伴孩子们一起学习、游戏,让孩子们在这个寒假里感受到快乐。
“还有好几个孩子因为离文化站较远或是其他原因,不能来参加冬令营活动。”刘成会与邹蕊汐等人商量,决定送教上门。
1月20日,刘成会和邹蕊汐等人以及小河镇相关工作人员一起,为留守儿童送去文具用品,并一对一把课程带到了留守儿童家里。
上课、游戏,下乡、送教……正如志愿者杨俊所言:“这个寒冷的冬天,我们都在用心温暖着对方。”
几天的相处,孩子们对志愿者产生了感情,志愿者也收获了诸多感动。
1月18日是邹蕊汐的生日,无意间得到消息的孩子们给她送上了用卡纸包装好的棒棒糖、手绘的生日蛋糕,还有一束束野花……
大学生志愿者蒋永健说,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小河镇文化站,听见孩子们热切地喊着“老师好”时,疲惫一扫而空,全身充满了力量。
相互陪伴,相互温暖;这个冬天,孩子们和志愿者都感受到“因为有你们,这个冬天很温暖”的情意。
近年来,天全县文体旅局结合本地情况和需要,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探索留守儿童关爱新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留守儿童服务,形成合力,在努力推进关爱留守儿童新模式和新发展上,取得阶段性成果。探索出“3+X”留守儿童关爱模式,即积极引进社会公益力量承接关爱留守儿童项目,构建起“3+”即政府+公益组织+基金会的新主体以及“X”即发扬地方文化特色,进行再创新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新模式。该模式不但增强了社会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认识,更进一步提高了对乡村留守儿童保护的社会动力。
春节后,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天全县另外5个乡镇文化站的“阳光营”活动也同步启动实施。 本报记者 黄伟
编辑:卫葳
审稿:程普 唐砚玉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