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生态屏障 守护绿水青山

雅安日报

2023-03-16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3月9日,市人民政府和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在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四川省雅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编制背景、过程及主要内容进行发布,并就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情况,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


据悉,《行动计划》是全省发布的首个市州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旨在向全社会展示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举措和决心,为全国、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雅安力量。


发布会后,媒体记者一行前往荥经县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进行实地采风,近距离感受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效和经验做法。


编制计划

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我市地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两大地形区,位于华西雨屏中心地带,处于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横断山区,分布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和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享有“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天然的动植物博物馆”的美誉。据统计,我市有脊椎动物770余种,高等植物3000余种,是大熊猫等690余种生物的科学发现地,有90余种生物以雅安及县(区)名命名,有些还是著名的“活化石”和“活文物”。


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推动各地结合自身生物多样性资源禀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成效显著,可持续利用方式多样。在2020年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时期,我市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不断增强抗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能力。


《行动计划》明确了2025年近期目标和2035年中远期目标,从十一个优先领域制定了36项行动。《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发布对有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筑牢长江上游川西生态屏障,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深化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发布会上,媒体记者就关心问题进行了提问。中国环境报记者关注我市在《行动计划》编印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中国新闻社记者就雅安是从哪些方面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进行了详细采访;四川经济日报记者重点关注雅安古树名木保护利用工作开展情况;封面新闻记者重点关注雅安在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重点关注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的栖息地修复工作开展情况。


实地采风

宣传雅安生态保护的经验


3月9日下午至10日,媒体记者一行先后来到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大相岭放归基地)、龙苍沟镇发展村进行采风。


“貊”出自《山海经》,是古人对大熊猫的称呼之一。如今,“貊貊”是荥经县重点打造的大熊猫独特形象IP。走进万年村,大熊猫标识、大熊猫雕塑随处可见,这里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门户。全长3.3公里的“貊貊走廊”,以大熊猫、鸽子花两大荥经“国宝”800万年的守望相惜为灵感,依次设置了相遇、相守、相望3组大型主题雕塑,通过熊猫主题收费站、貊貊踪迹主题文化墙、竹林景观绿化、生物多样性道旗等打造,展示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的窗口形象。


“貊貊空间”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的展示窗口、发展名片、科普基地,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和大熊猫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展馆。走进展厅,时尚、科技、生态、文化等元素融合呈现,让人耳目一新。


大相岭放归基地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马草河和三岔河区域,海拔2400米,是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分布的核心地带。在这里,媒体记者一行详细了解了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的历程、保护队伍的日益壮大、保护手段的日益先进等情况。


在发展村,媒体记者一行深入了解了该村抢抓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重大机遇,从破坏生态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保护生态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生动故事。


“发展村群山环抱,植被茂盛,不仅大熊猫和它的朋友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村民们也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的建设契机,吃上了生态旅游饭,令人感触颇深,这无疑为其他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思路。”人民日报海外网文化播报频道驻雅安策划副总监尹亚平说。


“通过本次活动,我对雅安又有了新的认识。”国际在线记者张琬沁说,不论是行程中随处可见的良好生态环境,还是野生动物的痕迹,都让她感受到雅安的“灵动”。雅安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充满勃勃生机的生态之城。


媒体记者表示,他们将通过自己的报道,向外界大力宣传雅安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成效和经验,让更多人“看见”雅安。


雅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艳霞


编辑:李君

审稿:程普 唐砚玉

0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