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天”之雨 滋润雅安两片绿叶

雅安日报

2023-05-07

清人杜紫石在《雅州赋》中描述:“数小城之‘三绝’,缠绵银丝兮,谓之雅雨;江中美味兮,谓之雅鱼;二八俏丽兮,谓之雅女。”雅安“三绝”之首,便是雅雨。

    

在雅安当地传说中,“三雅”与女娲补天的传说息息相关。相传女娲补天时雅安上空的洞没有补全,所以留下了雨城。

    

绵延的细雨不但造就雅安“三雅”文化,更滋养了雅安两片绿叶——茶叶和竹叶,从而让雅安拥有两张世界级名片,蒙顶山茶千年茶香依旧,大熊猫文化从雅安走向世界。

    

孕育一杯好茶

    

“雅安漏天,核心蒙顶”。

    

走进蒙顶山核心景区天盖寺,“漏天之盖”四个字赫然眼前。相传雅安“漏天”之处就在蒙顶上空,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古人就在这里建起了寺庙,取名天盖寺。

    

据气象部门长期实地观测,蒙顶山茶区的年均降水量为1774.3毫米,年雨日均达218天以上,生长季节内的降水量占全年的84%至96%。

    

就茶树生长而言,蒙顶山的降雨无疑为其提供了极佳的条件。不但降雨多,而且时空分布比较均匀。常年绵绵的细雨让蒙顶山云雾弥漫,太阳光散射增多,有利于茶树生长。

    

一片茶叶,富裕一方百姓 孙亚军 摄


加之适宜的光照、地形和土壤,造就了“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美誉。

    

蒙顶山的种茶历史,可追溯到西汉。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发现野生茶树并驯化,从而开启了人工种植茶树的先河,也开启了雅安茶叶之路。

    

茶祖从古至今被当作神祇供奉在蒙顶山天盖寺内,雅茶也自汉到现今,都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

    

唐人《云南志》记载:“蒙山县出茶,有山曰蒙山,绵延数十里,在县西南。”蒙山茶自唐代起作为贡茶,进贡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另一方面,味道醇厚的雅茶,也深得西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同胞喜爱,成为茶马互市场的主打商品。

    

到现在,蒙顶山茶千年茶香依旧。

    

蒙顶山茶是中国众多名茶中唯一多品类茶,包含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五种代表性茶品。2004年,《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在蒙顶山发表,明确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确立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地位。

    

2017年,蒙顶山茶荣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荣获“中国茶事样板十佳”称号;2020年7月,蒙顶山茶荣获全国茶叶首个“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2020年7月,蒙顶山茶地理标志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漏天”之雨,为世界送上一杯好茶。


滋养一方“神兽”

    

在雅雨的滋润下,蒙顶山茶生机勃勃,另一片绿叶——竹叶也在肆意萌发。竹林深处,一种来自远古冰川时代的生物,找到了安居的乐园。

    

大熊猫,曾经在800万年前足迹遍布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的古兽,最终退居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山峡谷中。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大熊猫同期分布的大型动物逐渐灭绝,而大熊猫却在沧海桑田中生存至今。或许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大熊猫的食性也在演化进程中由肉食或杂食逐渐转化为以高纤维的竹子为食。研究发现,5000年至8000年前的古熊猫氮同位素值显著高于专食竹子的现生熊猫,而与同时期的草食动物相似。这表明古熊猫的“食谱”更加多元化。

    

然而最终,大熊猫演化出了一系列与食用竹子相关的性状:例如便于抓握取食竹子的前肢“伪拇指”;更有利于咀嚼高纤维食物的宽大颧弓和发达臼齿;帮助消化食物中部分纤维物质的肠道微生物编码纤维酶。

    

大熊猫到底何时演化成为专门食用竹子尚不得而知,但雅雨惠泽的片片竹林确实为大熊猫提供了最为安逸的生存场所。

    

一片竹叶,养育国宝大熊猫


1869年,雅安让世界听见大熊猫从深山中传来的呼唤。150余年过去,雅安对大熊猫依旧敞开怀抱。1979年,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成立,时至今日,雅安已建立7个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

    

2017年四川启动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18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2018年12月,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建成;2019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南部入口社区项目在雅安启动。

    

此后,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大熊猫孤立小种群复壮工作及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进程持续推进。

    

大熊猫在雅安被放归自然,重新走进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山林。深山中的大熊猫种群在保护下逐渐壮大,而对于人类来说,外形黑白分明,线条简洁柔和,外表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逐渐拥有了更多意义。

    

“漏天”之雨,滋养了一方竹林,让从远古走来的“活化石”大熊猫繁衍生息。


雅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鲁妮娜


相关链接


茶文化专家蒋昭义:

用蒙顶山明前茶祭拜女娲


茶文化专家蒋昭义关注茶文化,也关注女娲文化,他认为,两种文化相辅相成,可用蒙顶山明前茶祭拜女娲。

    

蒋昭义讲述了一则有趣的传说:女娲补天造成蒙顶山成“漏天”中心,“漏天”中心使蒙顶山常年阴雨,导致江河横溢、洪水泛滥,治水英雄大禹疏通青衣江,最终导致洪水退去,居民安居乐业。为感谢大禹治水之功,当地人将大禹尊为山神,修天梯上山祭拜大禹。 

    

从女娲补天到大禹治水,这些美丽的传说一直影响着当地的文化发展,如今,蒙顶山上尚存夏禹登蒙顶山祭天的天梯古道、禹王宫和大禹像。   

    

蒋昭义认为,神话传说与现实结合仍有意义,文化传播是其中的载体之一。 

    

“多雨和蒙顶山独特的光照条件,孕育了蒙顶山茶的优良品种。”蒋昭义说,“蒙顶山是个种茶的好地方,这里产的茶,其品质是无可替代的。”

    

在蒋昭义看来,因为“漏天”中心造就的独特气候条件,吴理真才能在蒙顶山驯养栽种野生茶树,开创了人工种茶的历史,蒙顶山才能最终成就今天的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的地位。

    

鉴于女娲文化与茶文化之间的关系,蒋昭义建议:可用蒙顶山明前茶祭拜人文始祖女娲。

    

“古代,人们总是愿意在一些美丽的传说中,用神的力量来解释生活中不能解决或无法理解的问题,这才有了女娲造就蒙顶山茶绝佳生长环境的美好想象。”蒋昭义说,“传说中的女娲,应被视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祭拜的意义在于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和传承。”



著名环保专家郭耕:

女娲补天虽为传说  仍有现实意义


著名环保专家郭耕与雅安的缘分不浅。他曾经多次到过雅安,雅安的大熊猫、珙桐等都让他着迷。 

    

郭耕因戴维与雅安结缘。戴维在我市宝兴发现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也是麋鹿(俗称“四不像”,英文名David`s Deer)的发现者,而郭耕供职的北京麋鹿苑的保护对象正是麋鹿。

    

除了来我市对野生动物进行考察外,郭耕曾撰写过多篇文章关注雅安:《戴维神甫在宝兴》《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雅安:从熊猫家园到女娲补天》等。  

    

“传说人类是由女娲和伏羲所生,女娲曾用黄土造人,后又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折巨鳌足以撑四极,使百姓得以安居。这段故事说的就是闻名遐迩的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故事的发生地便是雅安。”在郭耕所作的《雅安:从熊猫家园到女娲补天》一文中,对女娲补天的传说如是介绍。尽管郭耕知道雅安的多雨是因为盆地山区的特殊地形造成水汽上升、温度下降、形成降雨云层所致,女娲补天仅仅是传说。

    

虽然是传说,郭耕认为,女娲补天的传说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雅安的女娲文化、“三雅”文化便是对天、地、人关系的诠释,是一种文化传承,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雅安不应把这些传说只作为一种简简单单的资源来介绍或者利用,它们不应该仅仅是好吃、好玩的东西,而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雅安更应该宣传这部分文化的博大精深。”郭耕说。

编辑:邵也蘋

审稿:程普 唐砚玉

0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