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灾群众王志忠分房记

雅安日报

2023-09-05

编前语


雅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建新路”发源地,高质量推进“6·1”“9·5”两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承载着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深切关怀,承载着灾区群众的殷切期盼,事关雅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重大责任。


2022年12月9日,省“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成都召开,省委书记、省重建委主任王晓晖强调,要高标准严要求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把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随后,雅安市委五届二次全会专门作出《中共雅安市委关于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高质量推进“6·1”“9·5”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决定》,致力于将“6·1”芦山地震灾区打造为践行重建新路推动发展振兴的样板,将“9·5”泸定地震灾区打造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在“9·5”泸定地震一周年之际,记者走进石棉灾后恢复重建现场,探寻“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重建新路在石棉的实践与创新,见证石棉县灾后恢复重建首场集中安置点分房仪式,感受受灾群众分到新房的喜悦。


32栋川西民居风格的房屋,分列两排,矗立于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乡马厂村1组的大渡河畔。


一排房屋靠近大渡河,推开窗就能欣赏湖光美景;一排房屋靠近十米高的堡坎,后院宽敞,利用率高。


马厂村集中安置点于今年1月30日正式动工修建,6月30日封顶;配套建设应急避难广场、马厂村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


8月28日,这两排房屋迎来了它们的主人——“9·5”泸定地震中受灾的马厂村1组、3组、6组的32户村民。当天,石棉县灾后恢复重建首场集中安置点分房仪式在这里举行。


马厂村1组受灾群众王志忠第一个到达分房现场,后又第一个抽取到新房。


王志忠抽签分房

王志忠抽签分房

    

地方作为主体——充分发挥主体责任,灾后重建工作更接地气

    

当日清晨6时许,王志忠起了个大早。屋外的鸡叫声,清脆而响亮。他挑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再洗脸、刷牙、剪指甲,把自己收拾得光光生生。


王志忠一家过渡安置在1组的邻居家,距离安置点不到200米。


不到8时,他和妻子欧阳开美出发,前去抽签分新房。


“王忠(群众对其的称呼),今天起这么早,不去管理柑子?”


“管理柑子往后排,今天分房才是大事。”


“分房10点才开始,你们去得太早了。”


“等这一天快一年了,肯定要积极点。”


  ……


路遇上山务农的邻居,王志忠分享着内心的喜悦。“9·5”泸定地震后,王志忠家的房子被鉴定为D级危房;集中安置点开始建设后,他便期待新房早日落成;亲眼见证集中安置点从无到有,再到当天分房,“早点去排队,博个好彩头。”


马厂村集中安置点位于大渡河畔,两排民房错落有致,四周环绕着黄果柑林。安置点内,道路宽敞平整,房屋为川西民居风格,斜屋面设计透风又防水,白墙青瓦上已经挂上大红灯笼和彩旗。


“满意不?”看到王志忠夫妇第一个前来排队,新民乡党委委员、政法委员、人武部长蒋康问道。


“经历那么多困难才建起来的安置点,肯定满意。”王志忠答道。


“9·5”泸定地震后,经排查,新民乡地质灾害隐患点从11个增加到46个,其中22个在马厂村。坐落于山脊上的马厂村3组受到滑坡威胁,全组共28户,需整组搬迁。


但是,受地势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影响,集中安置点的选址工作一度难以推进。


按照科学选址严格落实“三避让”原则,新民乡邀请四川省川建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对全乡生活区地质环境适应性进行评估,并按照“大分散,小聚集”原则,鼓励农户进城购房或按照评估结果进行选址。


马厂村1组有一片靠近大渡河的黄果柑园,地势平缓且远离山坡,适合群众居住。在了解已有20多户群众确定选择在该位置异址重建后,新民乡决定,把马厂村1组、3组和6组受灾群众整合在一起,成立统规自建点。


石棉县同意在马厂村1组建设集中安置点后,新民乡再次组织专业机构进行地勘检测,并配合县住建、自规、水利等部门对选址进行现场勘察。


集中安置点选址的最终科学落地,地方政府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兜底保障。


从震后积极进行抢险救灾,到主动做好群众过渡安置,再到科学开展重建,地方政府作为重建主体,因地制宜调整规划,最终实现让群众“住下来”的目的。


“作为地方主体,石棉县坚决扛牢主体责任,并在做好项目规划编制、减轻群众重建经济压力、加快农房重建进度、用活支持政策等重点工作上发力,确保各环节高效运转,高标准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石棉县重建办专职副主任罗瑞介绍,地方作为主体,才能充分发挥主体责任,让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更接地气。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石棉县在省级过渡、重建补助的基础上,还给予县级配套补助,从根本上减轻受灾群众重建经济压力。不仅如此,石棉县还制定贴息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重建户最高可获得政府贴息贷款8万元,五年以内年化利率仅2.19%。


“要是没有好的政策帮扶,我要住进集中安置点,可不会这么顺利。”王志忠说。


群众广泛参与——集中安置点从落地到建成,重要决策都由村民“拍板”


上午9时50分,抽房签到处,群众有序排队。王志忠排在第一个。


“你快来,灾后恢复重建中你出力不少,要排第一个。”边说边笑,王志忠将自建委成员郭志彬推到最前面。


集中安置点能够又快又好建成,群众的支持很关键。新民乡便民服务中心主任王万国说:“集中安置点从落地到建成,重要决策都由村民‘拍板’;从选址开始,群众就广泛参与其中。”


马厂村1组集中安置点占地12亩,土地上栽种的黄果柑、耙耙柑等处于丰产期,亩产值能达到1万元左右。要让12户村民同意让地且损失一季收成,需要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马厂村党支部副书记郭志彬和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王万国,带着重建户挨家挨户做工作。其中有过争执,但面对受灾群众的迫切需求,1组村民纷纷同意以补偿、换地的方式让出这12亩土地。


“3组村民的居住点已经是滑坡隐患点,他们没地方重建新房,作为乡亲,肯定要把土地拿出来支持集中安置点建设。”1组村民杨金华第一个同意协调土地,“虽然不舍,还是要以大家的利益为重。”


集中安置点确定建设后,村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成立自建委,并选举曾有房屋建设经历的村民担任自建委成员。安置点建设期间,自建委每天安排1名成员参与建房过程,监督施工。


“我们与施工方达成意向,优先选用受灾群众务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受灾群众的经济压力。”郭志彬说,现场务工人员最多时达到20人,收入最多的一户获得1.2万元。


“实践证明,群众互助、生产自救能够有效推动灾后恢复重建。石棉县的8个集中安置点皆成立了自建委,独立自主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现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管。”罗瑞说,后期,自建委将朝自管委过渡,参与集中安置点的日常管理。


马厂村集中安置点于今年1月30日开工,7月完成主体建设,8月28日在石棉县首先进行分房。


排队、资格确认,经过第一轮顺序号抽签,王志忠如愿抽到1号签位。


第二轮房号抽签开始,王志忠第一个上场,抱着抽签箱用力摇晃了几下,然后伸出右手,在箱里拿出一个贴有号码的乒乓球。


“31号,我抽到了31号房。”王志忠转身对其他村民说道。


抽到房号后,王志忠前往公证处公证,并在乡工作人员处登记抽签号,然后拿到新家钥匙。“新房的位置不错,我很满意。”王志忠捧着写有“31号”的钥匙牌回到座位,朝新家的方向望去。


整个上午,分房现场欢笑声、交谈声一直回荡。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千方百计多向发力,保障群众未来产业发展


“走,去看看新房长啥样。”分房仪式结束后,王志忠叫上同村乡亲,朝自家房屋走去。


马厂村集中安置点的房屋统一为占地9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布局合理。


“房子既抗震又好看。”


“骨架采用钢筋水泥的圈梁结构,比我们家原来的房子结实。”


“房子外部装饰为真石漆,很洋气。”


王志忠把新房里里外外看了几遍,又给刚去上大学的孩子打电话,描绘新家的模样、家庭的下一步打算。


对于未来的生活和发展,王志忠信心满满。


马厂村集中安置点新房林立

马厂村集中安置点新房林立


石棉县按照省委、市委安排部署,紧扣“努力把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目标,坚持规划引领,高水平打造文旅产业重建的典范、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典范、自然灾害易发地区安全发展的典范、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依托龙头石库区旅游开发,不断提升茨格达海子服务能力,石棉县将形成一条涉及王岗坪—草科—新民这几个重灾乡镇的旅游小环线。


“集中安置点依山就势,前有河流,背靠山脉,山水环抱,向阳而居,为以后开发旅游奠定了基础。”蒋康介绍,“集中安置点附近会修建一个码头和钓鱼台;会对村民的土地进行改良,再放入水稻虾、水稻鱼,集中安置点群众可以开办餐饮、民宿等旅游产业。”


端上“旅游饭碗”,也是王志忠未来规划的重点,“以前,家里的产业都在山上,以后的产业就在身边。听说,有邻居去报名学开观光船,有几户准备开办餐馆,而我准备发展民宿产业。”


为确保集中安置点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新民乡按照“人员下山,产业上山”的思路,于去年12月底,完成了节水灌溉恢复重建项目,并抢通进入3组的唯一一条道路。这条2公里的道路,是集中安置点群众发展柑橘产业的必经之路。


目前,马厂村正在建设养殖小区,并计划通过“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方式,增加群众收入。


看完新房,王志忠和邻居走回临时居住点。


一路欢声笑语。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晓军 吴丹

编辑:魏玲

审稿:程普 唐砚玉

0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