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宝遇上茶文化,你来过这座宝藏四川小城吗?

凤凰卫视

2022-08-14

提到大熊猫,很多人都知道是中国的国宝。在国际上,大熊猫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在许多外交场合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大熊猫还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代言人。



但是,一些人不知道的是,如果说全世界的大熊猫都来自中国,那么中国的大熊猫大部分来自四川雅安。在中国1864只野生大熊猫中,雅安的宝兴县就占了181只。



而这里的蒙顶山又以茶叶种植闻名,雅安也因此被称为“世界茶文化发源地”。时至今日,大熊猫和茶已经成为了雅安两张亮眼的城市名片。


我很好奇,为什么宝兴能成为大熊猫理想的栖息地?这里的人是怎样与大熊猫相处的,人们在做什么来保护它?在中国乃至世界传承千年的茶文化,雅安人怎样利用它为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我叫大牛,来自英国。今天,我就跟随近观中国栏目组来到了四川省雅安市的宝兴县,想要和大熊猫们来一次近距离接触,和这里的人们聊一聊。


野外工作不易,辛苦与危险并存


在宝兴,我见到了护林员杨学全。杨学全已经年近花甲,1980年代初曾参军做过武警,退伍后先后在县林业局和“天保工程”中担任护林员等职,直到今天。



我打算跟着这位经验丰富的老护林员和他的搭档进入竹林,看看他们的日常工作有哪些内容。



我:你们有没有统计过平时巡查,一天得走多少路啊?


杨学全:起码几十公里一天。


我:那是不是有的时候不回家直接在野外?


杨学全:是,野外住。


我跟着杨学全学会了观察大熊猫的粪便。他告诉我,里面细的是叶子,粗的是竹节。如果粪便里没有虫、没有血,证明熊猫身体健康。



野外工作在大多数时时候是枯燥、辛苦的,还有一定危险。我在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基地碰到了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付明霞。



付明霞说,一般出野外都会带上帽子,防止顶上的树枝划伤头皮。曾有一个同事工作时被反弹的竹子打到,造成鼓膜穿孔,修养了很长一段时间。



老护林员们告诉我,由于工作辛苦,且收入很低,愿意从事野生动保护这一行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但幸运的是,我看到还有付明霞这样的年轻工作者在坚守着。


我问杨学全,既然工作那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干下去?他说,我们已经干了20多年,30来年了,基本青春都献给大自然了。



我:那等你退休之后,你还会经常去进山吗?


杨学全:那个是必须的,经常还是在山上跑,大山才是我家一样的。



付明霞则说,自己从事这个工作,一方面是因为性格的原因,不喜欢太嘈杂、节奏特别快、特别赶的都市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非常享受这种野外的环境。


人与熊猫,人与自然


为什么雅安有这么多大熊猫?我发现,除了自然条件优厚之外,宝兴人,特别是当地藏民与大熊猫之间深厚的感情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杨学全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硗碛藏人。在杨学全家,我看到一张他的妻子和一只大熊猫的合照。



杨学全告诉我,当时这只熊猫还比较小,才三个月,在大森林里面找到的时候落单了,被当地的农户发现后,老百姓们就自发把它抱到了保护区。护林员们给还在哺乳期的熊猫喂奶粉,悉心照料它。


实际上,杨学全平常的工作,除了在林中寻找熊猫痕迹、把握熊猫状态以外,在过去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里,他还曾多次参与大熊猫的救助行动。



回忆起自己在1993年参与的第一次救援,杨学全这样说:


杨学全:那是我平生第二次看到野生大熊猫。当时我们是10个人的救援小队,遇到了一只骨折的大熊猫。会动,但是走不了了。我跟另外一个工作人员在前面开道、搭桥、栓路,就是修桥补路,其他人扛着两三百斤的大熊猫,走了6公里多,直接拉到县医院去动手术,动了手术后,三个月恢复了,就把它再放归大自然。



而做大熊猫监测工作的付明霞则告诉我,自己的工作并不意味着会有很多机会和它们亲密接触。她说,人并没有资格训练大熊猫,只是努力为它们创造一个回归大自然的机会。大多数时候,付明霞们只是默默在红外相机前观察,为大熊猫建立信息数据库。



我想,这就是这里的人和大熊猫、和自然相处的模式和智慧。我想起了我曾在这里看过的藏族传统舞蹈“锅庄”表演,舞蹈队队长告诉我,舞蹈表达的,正是人与大自然一种和谐的、古老的关系。



古老茶文化焕发经济新动能



来到雅安,怎么能不喝茶呢?相传在公元前53年,茶祖吴理真出于偶然发现在蒙顶山种下了人工栽培的第一棵茶树。时至今日,蒙顶山仍然是许多茶农的家园。


蒙顶山制茶工艺


花式茶技“龙行十八式”


然而,到了今天,茶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农作物和饮品,而成了当地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来到红星镇一家茶园民宿“时间之外”,拜访了民宿的老板娘陈友凤。



陈友凤是74年生人,1997年大学毕业后,她曾在政府部门当公务员,直到2003年才选择下海经商,几年前才回乡创业。



谈到回乡创业的原因,陈友凤这样说:这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时候我就跟着爸爸妈妈,把采的茶嘿咻嘿咻背到街上去卖。小时候爸爸是酿酒的,我坐在我们村川西老房子的龙门子上,就想,爸爸这么辛苦,以后我要把他的酒给卖到全国各地。从我们这第一间民宿开起来,我立马就心动了。



除了对故乡的情感外,政策的支持也是陈友凤得以创业成功的关键。在陈友凤下海的十年间,她的家乡红星镇骑龙村开始全村种植茶叶,并且在村两委和有关部门的规划下,逐渐确定了茶旅融合的路子。2018年左右,村里又开放闲置的宅基地给创业者们做民宿。


我:当时手续繁琐吗?

陈友凤:不繁琐,我记得我们大概一个礼拜就办完了。


看着眼前的万亩观光茶园,我觉得特别壮观。陈友凤告诉我,现在游客来都可以免费体验采茶,有人手把手带着采,可以学会分辨竹叶青、碧螺春、甘露等不同的种类,还能尝到这里特色的茶叶饼。



民宿里的员工从茶农变成服务员,生活也发生了大改变。“时间之外”的一位员工阿姨,除了自家茶田整年近3万元的收入外,每个月还能领3000多的工资。



谈起未来,陈友凤觉得很有信心。增加知名度、转化率,促进茶等特产的二销,是她对民宿发展的规划。我想,陈友凤代表了雅安乡村振兴中千千万万个奋斗的个体。


在雅安这几天让我印象深刻。我不仅见识到了大熊猫的可爱和茶文化的深厚,更重要的是,接触到了这背后一个个鲜活、真诚的人。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在这些人之间传承,茶旅经济在这座城市中不断发展,我愿为雅安送上最真诚的祝福。


编辑:刘清徐

审稿:程普 唐砚玉

0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