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林熊猫系列作品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从2018年到2023年,5年时间7部作品,蒋林深耕大熊猫题材,被读者亲切地称为“熊猫作家”,其熊猫系列作品深受读者喜欢。其中,《熊猫男孩奇幻旅行记》是四川省作家协会2022年度重点扶持作品,出版后入选全国百班千人共读计划;《熊猫王》和《追熊猫的人》是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品。2023年5月出版的《熊猫花花》更是掀起阅读狂潮,入选2023“中国好书·六一专榜”,荣获第五届“全民阅读·书店之选”儿童文学类“十佳”作品和2023年四川好书。《熊猫康吉的远行》和《熊猫花花》两部作品,已被译为多国语言。
12月18日,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办的四川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熊猫男孩奇幻旅行记》暨蒋林熊猫作品研讨会成功举行。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当代文坛》主编杨青,著名作家、成都市作家协会主席熊焱,著名作家、《青年作家》副主编卢一萍,大熊猫文化学者、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谭楷,著名作家、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国平,著名作家、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主席黎民泰,以及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薛印胜、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四川教育出版社学术分社社长卢亚兵等嘉宾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发言。研讨会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负责人杨献平主持。
7部作品勾连大熊猫80余年发展历史
1937年,大熊猫“明”出生于四川,此后她被捕获、倒卖,历经坎坷,在1938年平安夜抵达伦敦,受到热烈欢迎。“二战”时,“明”像是黑暗中的一束暖阳,温暖着战争中英国人民的心,成为大家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精神偶像……蒋林将“明”的故事写进他的第一本熊猫文学作品《熊猫明历险记》,告诉读者:无论面临多大困难,都要相信光明,希望和未来就在前方。
2020年,大熊猫“花花”同样出生于四川,“花花”天生体弱,生长发育较为缓慢,与兄弟姐妹们相比有些“笨拙”,但她克服困难,靠着从容、乐天、豁达的性格,成长为熊猫界的“女顶流”,点燃了2023年全世界人民的热情。而蒋林也在《熊猫花花》一书中,将“花花”的优雅、乐观、从容、坚韧、积极向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带来启发和力量。
从大熊猫“明”到大熊猫“花花”,蒋林用7部作品,从历史、文化、生态文明等多方面讲述了大熊猫80多年的发展历程。
80多年来,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多、生存环境的改善都离不开那些默默付出的守护者。大熊猫“明”之后,蒋林将目光放在这些守护者身上。在《熊猫王》及其续作《熊猫王:荒野的守望》中,20世纪30年代,8岁男孩丁默生与1岁熊猫贝贝在夜晚的深山相遇,此后他们相伴10年,当面对来自外国的非法捕猎者时,丁默生与小伙伴组建了大熊猫保护团队,动物和善良的人站在一起,阻止偷猎者的非法行为。丁默生坚守着永远守护大熊猫的承诺,最终保护好了山林和生活于此的大熊猫。
时光穿越百年,同样是一个少年与一只熊猫相互帮助的故事,《熊猫男孩奇幻旅行记》在现实生活中融合了幻想、冒险元素。男孩安迪意外获得一条神奇的项链,听到一只熊猫从远方向他发出的求助信号。那只熊猫名叫福顺,其族群因遭受猛兽的攻击而丧失家园,成功逃亡的福顺在森林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却快要忘记自己肩负的守护家园的重任。为了帮助福顺解开内心的困惑,安迪毅然背起行囊,只身前往那片远离城市喧嚣的神秘森林,踏上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奇幻之旅……
作为熊猫作家,蒋林在作品中除了关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同时也关注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熊猫男孩奇幻旅行记》提及数十种国家珍稀野生动植物,描摹出一幅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画卷。
《熊猫康吉的远行》同样以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为背景,以野生大熊猫康吉的远行历险为线索,讲述它经历种种磨难与挑战,最终找到适宜栖居地的励志成长小说。故事中出现的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也从侧面展现了中国十余年来大熊猫生态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成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在诗意动人的文字中徐徐展开。
而在其最新出版的《追熊猫的人》中,同样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背景,聚焦几十年来对大熊猫的科研保护,书写三代巡护员的故事。追熊猫的人,最初就是指大熊猫巡护员,在蒋林笔下,这个定义被无限拓展。张弛带着生病的女儿回到自然山水中追寻生命的意义,故事在现实与回忆中交叉串联,曾经是大熊猫巡护员的张弛爷爷和父亲,现在常年穿梭于山林的大熊猫巡护员,身患疾病而又无比喜欢大熊猫的法国女孩……正如蒋林所说“所有热爱大熊猫的人,都是追熊猫的人”。最终,人物与故事形成一股合力,在追查一桩陈年旧事的真相中,在与山水自然的和谐相处里,大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并阐释了保护大熊猫的使命和意义。
研讨会现场,各位专家学者就这7部作品展开讨论,一方面对蒋林目前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对他未来的熊猫文学创作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以熊猫为载体书写美丽中国
在写熊猫文学之前,蒋林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文学创作。在研讨会现场,谈及为什么转向写大熊猫时,蒋林说因为大熊猫具备的科研价值、美学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值得我们去挖掘;因为大熊猫的知识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传播。
“其实,我一直对熊猫题材很感兴趣,但此前获取知识的条件有限。2017年我们创办了《看熊猫》杂志,我有机会向大熊猫专家、饲养员、巡护员等学习,有机会走遍大熊猫基地,进行深层次的体验,通过各种路径汲取知识。2018年,当我看到特纳到成都来看熊猫的新闻,听说了熊猫‘明’的故事,我知道,创作熊猫作品最好的时机已经到来。”
目前,蒋林创作出版的7部熊猫题材的文学作品,有以真实故事为蓝本而创作的小说,有纪实故事,有纯虚构故事。无论哪种类型,他都希望实现“文学阅读”+“科学阅读”这个目的。他希望在故事里融入科普知识,通过“文学+科学”“故事+知识”的方式,科普熊猫知识和传播熊猫文化,以及讲述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绩,表现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
蒋林谈到,他打算在熊猫与生态这个领域里深耕细作,继续深入大熊猫科研机构和大熊猫栖息地学习和研究,力争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用文学的方式科普熊猫知识和传播熊猫文化,以熊猫为载体书写美丽中国,讲好中国故事。(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董小玥)
编辑:邵也蘋
审稿:程普 高菲菲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