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雅安日报

2022-10-11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能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引领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实践证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要求我们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全体人民共享城镇化成果,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


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必然选择。我国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新型城镇化注重文化传承,强调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传承历史文化,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改善人居环境,又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环保的关系。新型城镇化不仅考虑规模经济效益,而且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10年来,绿色城市、韧性城市、低碳城市建设有效减少了能源资源消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大大增加了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推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与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不同,我国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们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城镇化动力仍然强劲,还有较大发展空间,蕴含巨大内需潜力和强大发展动能。一方面,通过城镇化带动几亿农民迈向现代化,将推动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形成日益强大的国内市场优势。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成为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吸引全球高端要素集聚的重要平台,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史育龙

编辑:魏玲

审稿:程普 唐砚玉

0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