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善良 传递温暖 | 记四川省文明家庭汉源县宜东镇骆天强家庭

雅安日报

2023-12-26

汉源县宜东镇三交村的骆天强家庭是一个令人羡慕、让人称道的家庭。


骆天强、王淑英夫妇用行动践行乐善好施的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晚辈。该家庭先后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四川省文明家庭。


父母给力  儿女成才


骆天强、王淑英夫妻俩知道,家居偏僻农村,要改变家庭状况,过上好生活,只能通过勤劳的双手,努力劳动。


骆天强既会木工、泥工,还会修理机器,是村里的能干人;王淑英吃苦耐劳,是一名典型的贤妻良母。


2000年的一天,正在劳动的王淑英突然晕倒在地里,骆天强连忙把妻子送到医院,医生说需要尽快手术,骆天强急得团团转。安顿好妻子后,骆天强又焦急地四处借钱,好不容易才凑齐手术费。回首生活过往,骆天强总是自责,家庭经济困难,妻子为供儿女读书,有病总是不吭声,有痛总是强忍着,怕给家里增加负担,30多岁头发就白了。


此事让夫妻俩认识到,要想改变生活,子女要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


骆天强、王淑英夫妇生养了三个子女,夫妇俩一直教导儿女,多学知识才有出息,而父母的勤俭节约、艰苦劳作,儿女也看在眼里。宜东镇没有中学,儿女们上学要走很远的山路,一走就是好几年,大部分学生吃不了这份苦,放弃了,但骆天强的三个子女却坚持了下来。


骆素珍是骆天强的大女儿,她明白父母的不易,学习上刻苦认真,考上四川轻化工学院(现四川轻化工大学)。大学期间,她勤工俭学,以优异成绩读研并留校任教,后又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事相关专业方面的研究,并提前通过博士毕业答辩,进入一家央企工作,获得多项发明专利。老二骆恩轩虽然没有选择读书之路,但他吃苦耐劳,在当地发展花椒、核桃等产业,用勤劳的双手从地里“掘金”,改变了家庭状况。三儿子骆恩永因看到家庭困难,父母太辛苦,看身边同学弃学外出打工,他思想动摇了。一向和蔼的母亲发了火:“你太不懂事了,不读书今后没出路!”后来,骆恩永终于醒悟,重返学校。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骆恩永选择读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汉源县化工总厂,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骆天强、王淑英夫妇用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鼓励、支持儿女读书,让“知识改变命运”变成现实。


爱心家庭  乐善好施


在当地,骆天强、王淑英夫妇是村里的热心人。他们不仅把家打理得像模像样,还经常帮助乡亲做家具、修房子,带动大家使用沼气;亲戚邻里有矛盾纠纷,总会上门向王淑英“求救”,因为王淑英是孝媳,有威信、懂道理,她成了当地有名的“调解员”。


平时,夫妇俩不仅教育子女要积德行善,还以身作则弘扬好的家风家训。有一年,一群外地人准备翻飞越岭到甘孜州打工,到宜东镇天就黑了,王淑英毫不犹豫收留了他们,在堂屋给他们打地铺,为他们烧水做饭……


夫妇俩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子女。2006年,刚在上海工作的骆素珍回家过年,听说当地董某家女孩成绩优秀,却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骆素珍主动与董家人联系,表示愿意想办法资助女孩完成高中学业。那时,骆素珍在上海刚贷款买了房,要承担女孩全部学费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她找到几个热心同事,用集体的力量帮助女孩读书,直至她考上大学。骆素珍还经常参加单位发起的各类捐款活动,每次捐款都不低于1000元。


骆恩轩经常帮助留守老人买米买油、背柴火、做农活,为留守儿童(学生)捐款捐物,用行动感恩党的好政策,传承好的家风家教。骆恩永是单位里的“爱心大使”,留守儿童(学生)新春圆梦活动、赈灾捐款等,他都积极参加,奉献爱心。


三个子女不仅成人成才,还互相关爱。骆恩轩经常叮嘱姐姐和弟弟,在单位好好工作,别担心家中父母,他在家会好好孝敬老人……


儿女们的爱心之举让老两口欣慰和骄傲。骆天强总说:“帮人等于帮自己。”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彭加权

编辑:郑从伟

审稿:程普 唐砚玉

0

分享到

评论